法律與道德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對社會問題、矛盾的解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兩個途徑也不斷的沖突與融合。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者研究的問題,法律與道德都是文化現象的表現形式。當人們需要做出抉擇、發生矛盾沖突時,法律與道德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在現代社會,應該如何看待法與道德,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 沒有人否認它們的本質區別,但二者之間的聯系也同樣是不容忽視的。
一、法律與道德的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
在漢語中,“道”是萬物之法,本指的是人們行走的道路,后來指發展規律;“德”通“得”指通過行走而得到規律,從來規范自己,更好地生活。道德是人們在實踐中得到的調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觀念、原則與規范的總和。
道德是后天養成的行為規范,幫助我們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約束。如果沒有道德,那么每個人的行為可能會傷害到他人,從而影響社會和諧。
(二)法律的含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對著越來越復雜的社會矛盾與沖突等問題,道德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一些具有公認度、涉及人們根本利益的道德上升為了法律。每個時代與社會所認同的法律都是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的,而統治階級統治這這個社會,可以說法律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的,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 。筆者認為,法律是統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所頒布的行為規范。
二、法律與道德的辯證關系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 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
(一)法與道德的區別
1.產生的基礎不同:道德的產生是原始社會的原始規范密不可分,表現為風俗、習慣;而法律是在道德發展到一定程度,解決不了問題,在其基礎上發展過來的。
2.歸類不同:道德則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而法屬于制度的范疇
3.表現形式不同:道德不以文字等形式表現出來,它是通過影響人的意識,從而達到其效果;而法律則是以文字的形式通過條文規范,來規范人們的行為。
4.調整對象不同:道德調整的是人們的內心思想與行動;而法律僅調整行為。
5.手段不同:道德僅能通過社會輿論、觀念來實現;而法律則可以通過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二)法與道德相聯系
道德與法律雖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也不能忽略它們之間的聯系。它們都是文化發展的產物,都是解決社會矛盾的途徑,不過是手段不同,側重點不同罷了。兩者是相關促進,相互發展的。
其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法與道德會共同從促進社會發展。道德能讓人們從內心深處做出符合社會主流與利益的選擇,同時通過內心譴責與社會輿論來管理人們的行為;法律則是以明確的條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直截了當的告訴人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這兩者相互配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法律的實施有利于道德更深入人心。法律以其嚴厲的懲罰手段,使違規者受到應有的懲罰,讓違規者不敢再犯,同時也對大眾起到了警示作用。有利于人們形成法律意識,有利于道德的普及。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一些道德對社會的好作用越來越大的時候,便會被立法者納入法律之中,例如保護環境便被納入法律;而一些法律在過去很重要,但是隨之地位下降,對社會的作用也不大,便會被立法者所拋棄,轉變為道德。
三、正確把握與理解兩者關系
學者的研究與實踐證明,法律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在現階段,隨著各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兩種現象,即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是指道德納入法律之中,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法律道德化則是指法律融進了道德之中,成為了法律化的社會意識。他們之間相互促進,更與利于統治者的管理、社會的穩定。例如,保護環境,綠色原則均被納入了法律,民法總則的出臺也將一些道德法律化。但這兩種轉化也不是一直都是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若隨便把道德轉化為法律,那么法律的嚴謹、威嚴、震懾力將大大降低,甚至會出現人們藐視法律;若將法律隨意的變為道德,那么法律將不再是法律,法律的作用也發揮不出來,甚至形同沒有法律。因此,我們在轉化中,要合理的控制這個度。
在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發展的情況下,國家與社會都要法律與道德共同的發揮作用,我們不能忽視任何一個,也不能過于強調任何一個,這樣都不能正確的發揮它們的作用。我們既要重視法律的強制與調控作用,又要重視道德的內心感化作用,以法律發展道德,以道德來滋養法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同時,也要引導人們學法、守法、用法,正確行使權力,自覺履行義務,促進法治進程更好發展。(作者單位為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