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間經濟、民事交往的逐漸增多,涉外公證成為國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法律程序。本文通過分析影響涉外公證制度質量的因素,提出促進涉外公證制度完善和發展的策略。
一、涉外公證的含義與特點
(一)涉外公證的含義。涉外公證,是指公證機構辦理具有涉外因素的公證事務所適用的程序。
涉外因素具體如下:1.公證當事人是外國人或無國籍人。2.公證事項有涉外因素。3.公證書要在我國領域外使用。上述三個因素中只要有一個具備涉外內容的,就構成了涉外公證。
(二)涉外公證的特點
1.提出申請不同。涉外公證要求申請時提供特別的證明材料,因為可能是有外國當事人、公證事項與外國有關。
2.使用地域不同。若是涉外公證文書帶往域外適用或發往域外適用,便會在域外發生其證明的效力。
3.適用法律有特別的要求。若在域外適用的涉外公證文書,其不能違背使用國的法律規定,也要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規定。
上述特點決定了涉外公證的具體程序方面與國內公證程序有所不同。對于涉外公證事項,應當首先適用涉外程序規范的特別規定,在沒有特別規定時才使用一般公證程序的規定。
二、影響涉外公證質量的因素
(一)跨區域辦理涉外公證現象嚴重。伴隨著公證體制的改革,有些公證員可能受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驅動,為招攬當事人,以降低公證收費和簡化公證程序等不正當競爭手段等,因此,我國涉外公證秩序較為混亂,給公證員調查取證帶來許多的不方便。
(二)公證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涉外公證書的格式是一成不變的,對畢業證,成績單等文書,只需要證明復印件其印章屬實,與原件相符合。事實上,公務員大多只是憑自己多年的辦證經驗去證明,因為公證處并沒有這些文書的版本去核查、驗證,更不可能把所有印鑒以及有關單位的印章留存下來,公證員稍一疏忽,就可能有假證出現。
(三)超越權限辦理公證。有些地區不經請示和批準擅自超越辦證權限辦理涉外公證,在編號和紙張上的應用仍按民字和普通紙張操作,看似沒有超越辦證權限,但卻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經常造成當事人的公證書被國外退回,不僅對當事人造成了損失一些郵寄費等的危害,嚴重的可能錯過當事人出國的時機。
(四)公證員存在一些片面認識。有些公證員認為涉外公證即使出現質量問題,也不會影響我國公民、法人的利益,因為他們認為是當事人出國的目的很單純,就只是想到國外去經商、居住或求學之類。如果公卡卡的過于嚴格,不僅不利于對外改革開放,也會影響我國公民、法人對外的交流與合作。甚至認為,在某些方面,公證應該為當事人提供方便。作為代表國家進行司法證明活動的公證員有這種心理,就很有可能損害國家和公民的國際信譽和公證機關的社會形象。
(五)涉外公證收費標準不盡合理。給公證處之間不正當競爭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在收費時公證員不好掌握,當事人也往往容易糾纏,由于省和省,市和市之間收費上存在差異,當事人肯定是到收費低的地方辦理,公證處自然是來者不拒,跨市或跨省調查費事既費時,費事,公證員在減少材料和程序辦理公證時,就可能會出現錯證假證。
(六)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存在不正當競爭現象。近幾年的公證體制改革,評價一個公證處和公證員的優劣,往往是以業務收入額為準,公證員的工資也與其收入相連系,公證員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認為涉外公證不會出現問題,公證處為了增加其業務收入,就放松了對質量監督。給涉外公證造成了隱患,使公證質量管理陷入混亂狀態。
三、促進涉外公證度的發展和完善
(一)增強對涉外公證的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等的不斷發展,出國變得越來越容易且頻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越來越低,而且我國社會誠信建設不是特別的完善,文書、證件造假活動比較嚴重,我國的相關法律責任追究也比較滯后。涉外公證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強,應增強對涉外公證的重視,樹立我國我國國家和公民的國際信譽。
(二)上級司法行政部門應和公證文書使用機構進行協商。應該從根源上解決涉外公證不正當的現象,嚴格按公證管轄的原則辦證,若違反了公證管轄的公證文書一概不采用,涉外公證應當由事實發生地或當事人住所地的公證處來辦理。
(三)需改革涉外公證文書的格式。盡管涉外公證書因量大,內容簡單等因素不能與經濟公證相比,但在證明方式和內容上,可進行適當改革,從而保證公證文書的真實性,維護公正在國際上的信譽,提高公證的質量。
(四)在制定激勵機制時應將涉外公證收入加以區別。涉外公證是公證員的一項基本職責,也可以說是由國家保障的強制性必辦的業務類似與行政職能,涉外公證是賦予公證處的一項證明權,為了避免公證員因追求經濟效益而不顧公證質量的發生,涉外公證收費不能與公證員的工資掛鉤。(作者單位為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省原陽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