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維護消費者利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是國家對基于消費者弱勢地位而給予的特別保護,是維護真正的公平交易市場秩序的法律1。之所以說是基于消費者的弱勢地位而給予的特別保護,是由于消費者的弱勢性而決定的。消費者的弱勢性,是指消費者為滿足生活消費需要在購買、使用經營者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因缺乏有關知識、信息以及人格缺陷、受控制等因素,導致安全權、知情權、自主權、公平交易權、受償權、受尊重權、監督權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造成消費者權益的損害。基于消費者的弱勢地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制訂過程中必然是以消費者利益為第一位的,維護消費者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基本精神。因此立法上必須進一步完善,使之真正落到實處。
一、通過立法明確消費者的概念
消費者,簡單的講:就是使用產品、消耗產品的人。消費者與生產者及銷售者不同,他或她必須是產品和服務的最終使用者而不是生產者、經營者。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未明確“消費者”的含義。從法律層面上來看,權益應當歸屬、依附于一定范圍內的主體,否則,權益將無法存在,司法實踐中也積累了大量的審理有關侵害消費者權益案件的經驗。因此,有必要在修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過程中,賦予消費者一個明確的定義,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供更加充分的保護。綜上所述,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修訂過程中,主要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消費者應當限定在自然人的范圍,單位、團 體不應當屬于消費者;
(二)“知假買假者”屬于消費者;
(三)消費者是經營者的相對方;
(四)消費行為應當發生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過程中。
二、進一步充實消費者權利的內容
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核心問題是消費者的權利,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新的消費類型不斷涌現,民眾的權利意識也在不斷發展,《消法》在消費者權利領域存在的不足日益顯現出來。因此,進一步完善在消費者權利領域的法律制度,是《消法》修改的核心。簡單地說,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加對網絡消費的法律規制。《消法》應明確規定,在網絡消費法律關系中,經營者在與消費者簽訂合同時,應當明示其與網絡服務商的法律關系。如果網絡服務商為共同的出賣人或者經營者一方的保證人,則應當對消費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另外,如果經營者不再利用網絡從事經營,導致消費者無法向經營者索賠或者索賠困難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向網絡服務商索賠。網絡服務商向消費者賠償后,享有對經營者的追償權。
(二)完善對預付式消費的法律規制針對預付式消費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本文認為《消法》可在如下方面加以改進:第一,建立保證金制度。第二,要求經營者必須將收取的預付款存入專用賬戶,并對經營者提取預付款設定條件及數量限制。第三,加強對預付式消費中格式條款的規制。第四,如經營者未按照約定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則經營者應依消費者要求退回預付款,并支付利息及消費者支出的合理費用。
三、改變消費者維權的訴訟方式
僅僅依靠實體的立法規定,難以全面的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我們可以試著從訴訟法上做出改善。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在法院專門設立小額消費糾紛法庭2。盡管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雖有簡易程序的規定,但對于爭議標的較小,發案又較多的消費者權益糾紛來說仍顯繁瑣,消費者出于時間,金錢成本考慮便選擇放棄。在民訴法對于簡易程序的規定上,我們可以考慮采取對消費者更有利,更簡便快捷的方式解決消費糾紛,如實行巡回法庭辦案,獨任審判、一審終審、經營者分擔舉證責任,短期審結等方式,高效,節約司法資源并且可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四、完善經營者的法律責任
自《消法》實施以來,學界對《消法》中法律責任的設計多有指責,尤其是對該法第49條規定的懲罰性賠償批評甚多。近年來我國在某些消費領域借鑒國外經驗,引進了新的責任形態,隨著消費者權利運動的發展,侵權責任被看作是更有利于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手段,廣為司法界接受和運用。我認為,為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應并存使用,而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來支配。
五、創新消費糾紛的解決機制
依《消法》第34條規定,消費者和經營者發生爭議時,可以通過協商和解、調解、申訴、仲裁和訴訟等五種方式解決。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建立消費公益訴訟的呼聲日益高漲。公益訴訟是為了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或者是客觀上能夠體現或實現公共利益的訴訟。最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一規定為消費公益訴訟提供了依據。我認為,應在消法加入消費公益訴訟的內容。制訂消費者援助制度,消費者援助制度實施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行政機構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給予違法者以民事處罰并賠償受害者的損失,也可以支持消費者起訴,追究侵權者的民事責任,法庭也可以對特殊消費者實行訴訟費用救濟制度,體現在司法程序中保護弱者的原則。(作者單位為河南師范大學)
注釋:
[1]江平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完善》,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21頁。
[2]王利明:“消費者的概念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政治與法律》,2002年第2期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