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是未來5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十三五”時期的經濟增長究竟面臨怎樣的形勢,如何實現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本文擬從挑戰、優勢、動力、保障等四個層面來進行分析。
一、應科學認識和理解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長期保持在高水平。近兩年來,經濟增速換檔回落。經濟增速由過去10%左右的高水平轉為7%左右的中高水平。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支持增長的動力發生了變化,即勞動力、資本、全要素生產率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另外,從1979年到2012年,連續33年我國年均經濟增速達到9.8%,這樣的高速發展態勢在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中國經濟在既有增長框架下停留的時間越長,經濟戰略轉型的邊際成本就越大,還會加大經濟生態的脆弱性,提高系統性經濟風險爆發的概率。這些趨勢的變化迫切要求把經濟質量、結構調整作為發展重點,長期實現理性發展、科學發展。因此,經濟進入新常態是必然的。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的挑戰
“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第一,全球經濟增長乏力。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仍未消退。美國經濟雖自去年第三季度開始復蘇,但步履維艱,日本仍處于經濟低迷時期,俄羅斯、巴西同樣經濟增長困難。面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形勢,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也將受阻。第二,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工業方面,制造業PMI指數在50上下徘徊不前,PPI同比增長率連續43個月的下跌,顯示去產能仍在持續,工業通縮局面并未改變。房地產方面,盡管今年以來銷售面積和銷售額雙雙出現增長,但是開工面積仍處于下降狀態,反映了房地產市場仍然低迷。因此,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遞減。第三,經濟風險依然存在。過去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積累了資產價格泡沫、地方債務風險、影子銀行等經濟泡沫,未來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去消除。第四,不安定因素較多。一方面要警惕“臺獨”、“藏獨”、“疆獨”等現象,另一方面要處理好陸陸邊界、海洋權屬等主權糾紛,還要避免被歷史虛無主義等圖謀阻止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侵蝕。
三、“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的優勢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一定要抓住并發揮優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主要有以下幾大優勢:第一,人才優勢。《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人才資源總量增加到1.8億人,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6%,其中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8%。第二,創新優勢。馬克思指出,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未來隨著一系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措施的實施,將會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第三,產業優勢。我國在基礎設施裝備制造方面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高鐵、核電等行業在世界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同時在公路、橋梁、隧道、鐵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經是首屈一指。第四,市場優勢。廣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的全面深化改革,釋放了大量紅利的制度紅利,使得國內市場潛力進一步釋放,生產要素綜合優勢進一步彰顯。第五,金融優勢。中國在全球金融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未來通過金融資本的全球戰略布局,將使中國的金融資本優勢轉為制度、資源和投資的優勢,提高全球金融資本配置資源能力,尋求利益的重新分配,實現經濟增長的全面跨越。
四、“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的動力
第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近期針對創業者面臨的準入限制、資金需求、市場信息、技術支撐等瓶頸問題,我國初步建立了“雙創”扶持政策體系,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支撐平臺快速發展。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速度加快,全民創業氛圍極其濃郁。第二,增加公共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主要是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城市地下管網等民生項目,中西部鐵路和公路等重大交通項目,水利高標準農田等農業項目,信息、電力、油氣等重大網絡項目,清潔能源及油氣礦產資源保障項目,傳統產業技術改革等項目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資,帶動就業,刺激經濟;另一方面,可增強交通、信息的便利性,從而提高經濟效率。第三,“三個支撐帶”。一是“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戰略不僅能夠以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開辟傳統產業的新市場,消化過剩產能;而且通過經濟走廊的搭建,實現基礎社會互聯互通,有利于能源、資源的進口。據估算,該戰略的實施,到2020年可實現各經濟體經商成本節約25%,通商效率和便利度提高25%的目標。二是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經濟帶,對于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區域結構、實現中國經濟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三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通過協同發展,為我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優質資源集聚和配置、產業重構和升級提供核心平臺,并且有利于實現我國新絲綢之路戰略下對東北亞、中亞以及歐洲等的全方位開放。
五、“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的保障
“十三五”時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堅定不移的持續深化改革,通過改革不斷破除計劃經濟體制束縛,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內容很多,當下,一要重點關注生產要素價格改革,二要重點關注國有企業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鼓勵非公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實踐中,民間資本參與國有改革的熱情并不高,甚至還是有一些限制。進而提出“國有資本要進入民營經濟領域”,充分整合社會資本,既減少了國有資本的融資風險,又降低融資成本,還能形成資本投資的“馬太效應”。另外,要通過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黨的政治動員力、打造過硬的執政骨干和人才隊伍、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推進黨的治理能力建設等措施著力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組織和領導保證。(作者單位為中共運城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