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理想狀態是“雙贏”。因此,在保障安全生產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正確處理和擺正安全生產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是企業當前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近期,全國各地重大建筑安全事故頻發,造成了建筑成本攀升和人員傷亡,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作為安全事故多發的建筑施工行業,應引起高度重視,吸取血的教訓,提高認識,防患于未然。
一、當前施工安全和經濟效益關系認識上存在的誤區
一是重經濟效益輕施工安全。個別施工管理人員只重視生產效益,忽視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認為有了經濟效益就有了一切。這種認識上的片面性,導致生產組織上的主管臆斷性,導致了一系列事故的發生和效益的下降。
二是把生產與安全對立起來。把效益放在第一位,把安全擺在第二位,認為只要效益上去了,出點事故也是正常的,在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嚴重的偏差,背離了以人為本的安全工作理念。
三是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日益發展,建筑隊伍迅速壯大,大量農民工涌進,安全技術知識較差,對安全操作知識也非常膚淺,缺乏自我防護能力,目無章紀,冒險蠻干。有的人為多拿獎金而違章違紀、冒險蠻干,對待“三違”現象麻木不仁。。
四是施工現場用電不規范。在高空線路或設備邊不設圍欄或防護網,電器設備未進行有效的接地接零,沒有必需的漏電保護裝置,電線、電纜破皮、老化、亂拉亂扯,管理混亂造成漏電等。
二、正確認識和處理施工安全與經濟效益的關系
一是解決思想認識問題。施工安全與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統一的整體,相輔相成。施工安全是經濟效益的前提和保證,經濟效益是施工安全的必然結果。只有搞好施工安全工作,才能保證正常的生產秩序,才能提高經濟效益;有了經濟效益,安全防范設施才有條件得以保障和改善,兩者不可偏廢,但安全是重中之重和基礎之基礎。
二是找出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平衡點。施工安全與經濟效益兩者之間既辯證統一,又相互矛盾,解決這對矛盾的關鍵就是找出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合理的施工安全投入,能減少和防止事故的發生,能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也就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找準了這個平衡點,企業的安全投入就能充分保障,基礎就會不斷鞏固,管理水平就會提高,經濟效益就會隨之增長,企業就能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提升經濟效益,就要必須抓住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從根本上消除安全隱患,才能有效控制事故的發生,悲劇的重演。
三、搞好施工安全,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第一 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是一個發自內心的主動意識,是一種需求,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內在潛意識。把它做為施工生產與事故間的第一道屏障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應該注重選用基本素質好、有較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工作經驗和受過教育程度和接受安全專業培訓的人員。
第二 強有力的行政保證體系
建筑行業要根據國家關于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制定出本行業、本系統的安全管理規定、安全操作規程及相關的各項安全管理制度等,并要以強有力的手段嚴格執行。各級行政一把手,各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必須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確保各項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辦法的貫徹落實。
第三 技術保證體系的科學運作
技術保證體系是一切施工生產過程中確保安全的重要環節,如果在技術方面的哪個環節上出了問題,那是最易發生重大事故的。首先要確保在用的和將要購進的各類設備、工具、材料的質量和性能符合要求,能夠滿足安全施工生產的需要其次要確保施工生產的工藝流程、操作方法、人員配置、機械工具的配置、安全技術要求、質量要求等的合理性、科學性。
第四 健全有力的安全監察保證體系
安全監察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監督和制約的機制,對各環節上安全防范的漏洞起到一種補救的作用,是對上述三種安全防范的一種保證與加強,是安全與事故間的最有力的屏障。
總之:企業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必須要以安全生產為前提。人命關天,責任如山。輕視安全生產的嚴重后果,絕非一時的經濟效益所能彌補。加強安全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大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培訓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監察和處罰力度,規范安全管理行為,合理利用人力和物力,力爭使有限的人力和物力發揮最大的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安全投入的作用,減少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絕不能為了一時的眼前利益而鋌而走險,而是應該盡力在安全生產和經濟效益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實現安全生產與經濟效益的同步提高,以最少的資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作者單位為福建省福州市 94647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