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印發《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煤炭消費比重降低到58%以下。其中,涉及石油市場方面主要在煉油能力、原油產量、油品質量升級及定價機制改革等方面。
一、中國煉油能力總量控制,加劇淘汰落后產能
自2005年以來,中國煉油產能呈現逐漸增加的勢頭,增速出現大幅波動,2007年和2011年增速達到階段性峰值。分析認為,由于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制定時期,當時國內成品油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資源緊張甚至油荒時有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局面,中國積極鼓勵新建、改擴建煉油項目。在這一政策的刺激下,中國煉油能力出現逐漸增加,且增速變現不俗。
二、低油價或呈常態化,原油產量保持穩定增長
能源“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到2020年中國原油產量將保持在2億噸/年以上。分析認為,自2014年下半年以來,歐美原油出現斷崖式下滑,近兩年歐美原油大體處于40-60美元/桶水平,未來低油價或呈現常態化。原油價格處于低位,因中國油田勘探成本高企,導致少數油田面臨關停甚至長期虧損的局面,其生產積極性勢必降低。此外,隨著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考慮到國家能源安全,國內原油產量必須保持在一定水平。再者,為了保障石油供應安全,在2016年1月13日,國家設立了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并在同年12月15日,相關部門制定出具體的繳納征收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國家的能源安全。
三、市場化大方向指引下,成品油定價機制將進一步完善
自2000年6月,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經歷了與原油間接掛鉤到與原油直接掛鉤的階段,而從進入“原油成本法”階段,國內成品油與原油的聯動性進一步增強,調價周期縮短。不過,目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10+50”的定價模式仍不是最終的改革結果。首先,目前成品油定價還是政府定價的行為,還不是完全市場化定價,未來政府會慢慢退出定價,轉變成監管的角色,未來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朝著進一步市場化方向發展。其次,目前的定價機制過多的強調成本因素,即與原油的聯動性較大,而并未考慮到國內成品油供需狀況,這樣就可能出現發改委調價與成品油市場批發價完全相反的局面。因此,“十三五”期間,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將會進一步完善,相關的配套機制會同時完善,市場化將是其改革的方向。
四、人們環保意識增強,油品質量升級步伐加快
近年來,中國汽、柴油油品質量升級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其中,汽油標準從國四升級到國五歷經三年時間,柴油標準從國三升級國四經歷兩年時間。此外,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早已提前升級國五標準汽、柴油,2016年1月1日起,東部11個省市提前升級國五標準的汽、柴油。
能源“十三五”規劃中指出,隨著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的實施,國家積極制定發布國六車用汽柴油標準,力爭2019年全面實施,加快推進普通柴油質量升級。此外,由于柴油需求結構比較復雜,因此,柴油升級步伐慢于汽油,普通柴油的升級要遠遠慢于車用柴油,按照升級的要求,與國三標準相適應的普通柴油將于2017年7月1日暫停銷售。
五、未來五年國內成品油產量預期
2017年我國的成品油產能將達到8.18億噸/年,較2016年增長4.34%,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而按照分析預測模型及其他相關信息計算,預計到2021年,我國的成品油產能將會達到8.85億噸/年,故而未來五年內,我國成品油市場供應環節依舊會呈現出快速增長走勢。
汽油方面
2017年,我國將會新投產幾家煉廠,其中包括像云南石化等千萬級別的煉油項目,我國的煉油一次能力必將繼續增長。此外,我國汽車保有量不斷升高,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中國汽車保有量在1.94億輛,預計到2020年,汽車保有量或將超過3億輛,而經濟轉型依舊持續,國內柴油需求下降、汽油需求上漲將不可逆。受此影響,預計未來五年內,國內汽油產量仍將保持穩定上升走勢。
柴油方面:
經濟結構調整、治理重污染企業等政策,近幾年將會持續打壓我國工業的發展,制約我國柴油需求。此外,天然氣等替代能源運用于公共交通以及物流運輸行業,也將導致我國的柴油需求下滑,2016年我國的柴油需求已經出現了負增長走勢。受此影響,國內煉廠柴\汽油產出比或繼續下滑,國內柴油產量雖然將會在未來五年內繼續增長,但整體增幅有限。
煤油方面:
從近兩年數據來看,國內乃至全球航空業迎來了凈利潤大增的黃金時期,這主要得益于低燃油價格和高需求雙重作用。未來五年,國際原油價格整體或會震蕩走高,但預測,漲幅將相對較小,整體均價或在45-80美元/桶區間內波動,故未來低油價仍是國內航空業面臨的重大利好,相應的,國內航空企業紛紛加緊布局海外、搶開國際航線、收購或結盟國外航空公司,后期隨著全球經濟回暖,航空業的發展速度有望進一步提升。受此影響,預計未來五年內國內航空煤油產量也將會隨著需求上漲而繼續快速增長。(作者單位為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齊魯分公司銷售運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