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我國生產力和城市化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本文簡要分析了城鄉發展一體化為什么要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的對策,這對于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這為我們在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用發展新理念引領城鄉一體化發展,是一場深刻變革。創新發展是第一推動力,只有依靠政策體制創新,才能破解城鄉怎么規劃、怎么建、地有誰來種、怎么種、文化如何傳承的現實難題,激活城鄉發展活力。協調發展是必由之路,只有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才能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進而補齊“三農” 發展短板。綠色發展是世情國情現實的必然要求,只有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城鎮可持續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開放發展是當今世界大勢所趨,統籌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不斷提高城市和農業競爭力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共享發展是本質要求,引導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才能讓市民和農民,尤其是貧困人口更多分享現代化建設成果,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在這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下,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工作機構。統籌城鄉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渉及多個領域的相關部門,這些部門只有各司其職,協調運行,才能使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順利實施。因此,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是必需的,其職能應是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具體落實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這就使城鄉一體化發展有了組織保障。
二是統籌城鄉規劃,發揮規劃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中的作用。一要科學合理布局城鄉發展空間。二要加快實施綜合連片開發,增強城市功能區向周邊輻射帶動能力。三要有計劃有步驟推進新農村建設,尤其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三是全面深化相關體制改革。一是改革戶籍制度,構建城鄉一體化的戶籍管理制度。二是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土地產權及征用制度。三是改革農村金融體制和公共財政體制,為支農強農惠農提供資金來源,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財力支撐。
四是堅持“四化”同步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首先,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的要義是“四化”互動,是一個有機整體。其次,在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堅持“四化”統籌發展。“四化”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最后,堅持“四化”協調發展。“四化”協調發展不僅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所使然。
五是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鎮化的路子。“就近就地城鎮化”是一種“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城鎮化,有人將其稱為“新型城鎮化的第三條道路”。之所以要走這條道路,這是由現實的國情所決定的。就農村的現實狀況而言,全國各地的情況差異很大,東部和沿海發達地區的中小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的建設率先實現了農村就近就地城鎮化,東部地區農民工省內就業比重一直在90%以上;中西部地區在國家倡導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推動下在逐步實施,因城鄉、區域差距大而進展緩慢。中部地區省內就業比重從2008年的47.9%上升到2014年的57%;西部地區省內就業比重從2008年的50.3%上升到2014年的60.4%。從這種趨勢看,今后一段時期內應以省內跨市和市內跨縣為重點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客觀上就造成了適宜農村走就近就地城鎮化的路子,這是這些地區農民最適合選擇的低成本的城鎮化道路,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種有效形式。
六是充分尊重和切實保護農民權益。這不僅是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城鎮化進程不僅是農村人口轉為城鎮居民的歷史變遷過程,也是城鄉居民財產關系、社會關系深刻變化的自然歷史過程。當前我國正處于加快人口轉移為目標的快速城鎮化進程,就必須加強對農民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就目前的國情而言,要切實加強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遷徙的自主權、財產權、對基本公共服務的平等享受權、城鎮化帶來的增值收益的分享權、對城鎮社區民主管理的參與權,這些做好了,使有意愿進城的農村人口順利實現轉移,讓不愿進城的農民在農村安心生產生活。只有農民的權益得到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護,才能順利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社會才能和諧穩定,才能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七是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程剛剛起步,實現均等化的理論基礎準備不足,實現均等化的途徑和政策還不夠清晰,實現均等化的制度還不夠健全,制度之間還缺乏系統化的安排。公共服務非均等化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在這種背景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道遠,但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因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也是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目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創新和完善制度安排。公共服務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這一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其有制度保障。在制度安排上還要堅持創新,只有創新,才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的不竭動力。二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這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三是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城鎮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并軌。在已往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城市居民、城市農民工和農村居民目前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各不相同,未來的并軌亦需要逐步過渡。四是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公共服務應履行的職責,提高公共服務運營質量和效率。過去因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權與事權匹配上不對等,導致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常常出現責任不清,關系不明,致使公共服務運行效率差。為此,要進一步明確政府間的責任關系,強化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在保持與中央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劃清各級政府的責任,付與相應的權利,并給與地方政府一定的發展空間,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堅實的基礎。五是要健全和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力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不僅有利于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而且有利于整個社會的資金投入配置,從而有助于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
總之,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我們要把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科學謀劃,統籌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作者單位為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