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行業,不但很好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擔當著重要的使命。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超10%, 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但旅游供需過程中買賣雙方由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導致旅游需求并不總能得到與之相適應的旅游供給,旅游供給也并不總能得到有支付能力的旅游需求,于是,供給與需求就產生了矛盾。市場經濟條件下,買方市場已形成,改革供應側以滿足游客之需,已成為該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供給側改革背景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會上首次提出“供給側改革”,雖然只是簡單五個字,但分析人士認為,政府關注點從管理總需求轉向管理總供給,這也意味著“三駕馬車”概念慢慢淡化,“供給側改革”或將成為十三五期間經濟改革的重心。
何為“供給側改革”呢? “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對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改革提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旅游業供需現狀
1.旅游消費人數增多
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過4萬億元人民幣,出境旅游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2020年我國人均gdp有望突破1萬美元,旅游消費的需求也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2.與旅游剛需旺盛不相匹配
每逢節假日,大多數5a和4a級旅游景區人滿為患,游客休閑放松的出行目的難以滿足。香港特區政府對大陸游客奶粉限購令、巴黎老佛爺百貨公司對中國游客購買Burberry、Prada、Ferragamo等品牌的數量進行了限制。,關于中國游客“占領、買空日本”的報道隨處可見。
3.我國旅游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市場
我國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應有盡有,僅5A、4A、3A級景區全國就分別擁有212家、2862家和3468家,根據國家旅游局2014年一季度發布的報告:我國共有12804家星級飯店,除停業飯店898家外,共有一星級酒店139家、二星級2899家、三星級5709家、四星級2400家、五星級759家。消費的升級必定將倒逼供給側各方改革,旅游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三、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益與發展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碗米飯一個饅頭的幸福感遠大于在物質富足的年代。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當消費者不再因為一個饅頭而幸福的時候,即使饅頭的價格再低也不會想買,所以我們要做出改變,要把饅頭做成精美的蛋糕,引起消費者想的需求欲望,在經濟學中,這也叫作提高商品的邊際效用。物質富足了就會想走出精神的匱乏,未來的需求自然順理成章上升至精神層面。以前我們國家消費動力不夠,因此要刺激需求,現在有了消費需求,但是供給的結構性缺陷導致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因此,需求側改變,供給側就要做出改革。
1.增加社會總供給和調整社會供給結構
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管理實質上是政府對經濟失衡狀態的一種主動調整行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致力于需求側的管理而忽視供給側的管理,導致需求側與供給側失衡,因而使市場經濟處于“病態”,引發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針對“病態”,供給學派給出的“藥方”是減稅,節約企業成本,節省資金用于擴大生產和加快創新之中。調整社會供給結構主要從迎合需求發展趨勢增加有效供給的方式出發,提高精神和文化產品在供給結構中的比重,即制造業適當向服務業轉型。因此,旅游等相關文化產業將扮演重要角色,人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是有上限的,但是對于精神產品的需求是無限的。所以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服務業在供給側改革中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待深入挖掘和探索。
2.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做強做優做大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古典經濟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石。今天,我們在馬克思對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論述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管理勞動、知識勞動、人力資本的問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總書記的論述和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一脈相承,闡明了理論探索和改革實踐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深化的歷史規律。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是新常態下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途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既解決當期結構性問題,也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建立長效制度基礎,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四、結語
游游供給側改革的路徑形式多樣,政府應進行頂層設計、宏觀調控和政策導向。旅游企業、從業人員應順應市場需求,以創新思維、優質服務的態度去適應這一新常態。深化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開發出更多的極具特色,又具有觀賞、體驗、教育、休閑價值的多門類、多層次的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產品有效供給,促進旅游供給側改革,是推進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和提升公眾生活幸福感的有利體現。(作者單位為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全域旅游背景下湖南鄉村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項目編號:17C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