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為了更好的實行政府監管與服務職能,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我國加快了財稅體制的改革,建立了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的財政管理制度,以此來從制度上對我國各個經濟主體加以規范與保護,但是政府職能在實際實行的時候難免會存在缺失與失靈現象,那么為了彌補政府職能的缺失,非盈利組織就擔當起了部分監管責任。但從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的建立方面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缺陷性的,無法達到預期的監管效果,對此,本文就非營利組織會計監管制度進行研究,并且針對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一些建議,以此來促進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的完善。
非營利組織誕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種不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并且該組織的目標通常是處理一些個人或者大眾關心的問題及議題,其次非營利組織涉及的領域是極為廣泛的,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非盈利性、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等。非盈利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其制度也逐漸趨向完善與成熟,由于其對世界經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些時候非盈利組織被稱為第三部門。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那么非盈利組織也同時在我國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會計監管這一方面,我們要從現代社會發展的特點與需求出發,不斷完善非營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以此來加強非營利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的特征
非盈利組織作為一種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具有彌補政府失靈以及市場失靈的作用,因此非盈利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那么從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的特點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非盈利組織對社會經濟發生作用的時候必然會涉及到會計活動,因此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具有基礎性和連續性,但是如果非盈利組織的會計監管出現信譽危機,那么就很可能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情況,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第二,非營利組織會計監管人員通常在進行會計監管活動的時候具有主觀性,這種主觀性考驗的是會計監管人員的會計專業與業務素養、職業道德素養等,如果工作人員將主觀情感加入到工作中去,就有可能會影響會計監管的公平公正性,此外,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具有依附性,主要表現在會計監管人員的會計監管活動受到領導者的制約或者約束,其工作過程中難免會受到領導者思想的左右,從而使得會計監管缺乏獨立性;第三,非盈利組織作為一種社會性組織,其會計監管所涉及的范圍及領域非常寬廣,因此會計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具有全面性,此外,由于其涉及非盈利組織各個方面的會計監管,因此,其監管的工作及流程就必然具有復雜性,不僅是對于組織內部其他活動監管方法不同,對于自身的監管也要科學合理。
二、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存在的缺陷
我國非盈利組織伴隨著改革開放得到迅速發展,其涉及到社會中的各個行業,此外,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之處,使得其會計監管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不利于我國非盈利組織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就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性分析。第一,從我國法律角度出發,我國相關法律對于我國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規范性不足,法律法規制度不夠完善,法律界定的模糊性使得我國非盈利組織在進行會計監管的過程中無法明確判斷出是否違反了法律規定,從而為會計監管帶來難度;第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誕生了許多的非盈利組織,但是其數量的增加并沒有促進組織內部結構的完善化,許多非盈利組織忽略了內部監管制度的重要性,內部管理與監管的薄弱性不利于其全面性、可持續性發展,此外,非盈利組織在進行會計活動的時候,聘請的會計人員專業素養不足,在記賬過程中做不到規范性,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養不足也導致了會計信息準確性得不到保證,會計人員以權謀私現象得不到遏制;第三,政府對于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規范與監督工作不到位,造成了會計監督的低效性和分散性;第四,非盈利組織對社會影響非常大,因此其有責任擔任平衡政府與市場經濟的工作,因此非盈利組織必須要加強自身會計監督工作,只有保障自身監督制度的可靠性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開展對社會的監管職能。
三、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完善的建議
我國非盈利組織對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作用,因此我們要不斷改革其內部監督管理機制, 促進其內部會計監管機制的完善,以此來保證非盈利組織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1.建立相應的較為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對于我國非盈利組織來說,其工作的目的在于對非盈利性組織內部的會計活動進行監管,那么,要使得會計監管更加公平合理就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依據來開展會計監管工作就避免了由于法律界限模糊而造成的監管漏洞,并且只有通過法律手段才能使得非盈利組織的經濟活動得到社會的信任,從而方便其開展更多的業務。
2.加強非盈利組織內部會計監管機制的常態化和長效性
由于非盈利組織的資金是由公、私部門捐款得來的,因此其各項經濟活動要做到對募捐者負責、對社會負責,那么作為非盈利組織內部的會計監管工作,要進行龐大的各項會計活動的可靠監管就勢必要實現會計監管機制的常態化和長效性,使得會計監管工作產生規模效益,不僅節約了會計監管人力物力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會計監管效率,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利用定期性與非定期性的會計活動檢查與監管,使得財務管理部門和會計核算的工作人員提起重視,促進其養成良好的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習慣,從根本上解決由于會計人員以權謀私而造成的資金損失。
3.政府相關監管部門要提高對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要求
雖然非盈利組織作為社會性團體,能夠彌補政府職能的缺失,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在很多方面政府還是要加強對非盈利組織的監管與規范,促使其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那么對于非盈利部門會計監管工作來說,如果監管不力造成嚴重的非盈利組織信譽危機,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政府有必要對非盈利組織的會計監管提出要求,從監督管理入手,防微杜漸,避免由于非盈利組織財務管理中會計核算失誤而造成的嚴重問題。具體來講,政府財政部門、審計部門、工商部門都要明確界定監督范圍與職責,對于以往出現的權利與職責的交叉范圍要進行優先處理解決,避免由于推卸責任而造成的監管不力等問題,做到各個部門之間的有效配合,從而實現對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的有效控制。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非盈利組織最大的特點在于不以盈利為目的,那么其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公、私部門的捐贈或者私人捐款,因此非盈利組織的各種活動就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其對經濟的有效促進作用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對于其內部會計的監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要及時解決,從法律、政府、自身以及社會等各個主體入手,不斷完善非盈利組織會計監管機制。(作者單位為昆明學院)
作者簡介:王燕、1974年、女、云南昆明、中級(會計師)、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