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地區設立惠農支付服務點是普惠金融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的重要抓手,惠農支付服務點基本滿足了農村居民存取款、查詢、消費等金融服務需求。但由于受諸多不利因素的而影響,惠農支付服務點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關注。
惠農支付服務著力改善優化農村地區金融支付服務環境,緩解農村“支付難、結算難”問題,為農村群眾提供助農取款、現金匯款、轉賬匯款、代理繳費、余額查詢等基本金融服務。近年來,在借鑒助農取款、農村便民服務點業務的基礎上,楊凌惠農支付服務點創新業務模式,在滿足基本金融消費的同時,與知名農村電商聯手,借力“互聯網+”,具備“普惠金融、農村電商、便民服務”三大功能,讓廣大農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便捷、安全的現代服務。
一、惠農支付服務點建設情況
楊凌位于八百里秦川中部,是目前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總面積135平方公里,農村區域占74.07%,下轄縣級楊陵區55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2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9元。2016年以來,當地長安銀行在人民銀行指導下,以“銀行卡助農取款業務”為切入點、以開辦“惠農支付服務點”為抓手、以加強與電商平臺“鄉鄰小站”的有效合作為著力點,以“惠農支付服務點村村建,戶戶用上銀行卡”為目標,形成了“銀行+電商平臺+農村合作人”的三方合作服務模式,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性金融服務平臺”的建設。
惠農支付服務點建設主要是在選定的農村商戶家里設立“惠農支付服務點”和“鄉鄰小站”農村電商服務點,商戶、銀行、合作方三方簽訂合作協議,堅持“共同投資、相互制約、合作共贏”原則,由農村商戶負責辦理銀行卡助農取款業務和合作方“鄉鄰小站”業務。截止2016年末,轄區共有24家惠農支付服務點,累計發卡數量為5131張,業務交易量5407筆,服務人群達到27000余人。有效發揮了惠農支付服務點的金融支撐作用,讓廣大村民享受到更加貼心、便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二、存在的問題
惠農支付服務點基本滿足了農村居民就近小額取款、查詢、消費等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既改善了農村金融服務環境,又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推動精準扶貧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是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但由于受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惠農支付服務點建設中仍面臨的一些問題,應引起注意。
(一)存在服務點重復布放的問題。以楊凌農業高新示范區為例,除長安銀行建立的惠農支付服務點外,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在行政村也布放有助農取款點,這些服務點的設置均由各收單機構自主決定,存在重復布放、機具“撞車”的現象。重復布放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運營成本無形增大。
(二)服務點現金供應不足。根據規定,服務點每日累計最高取款金額不超過2000元(含)人民幣,對于行政村便民店、小超市而言,其日均營業額有限,僅靠服務點日常經營的現金收入顯然不夠,對集中取現的需求無法完全滿足,存在拒絕持卡人取現的情況。服務點代理人即擔心提取現金途中的資金安全問題,也擔心大量現金保管上的安全問題。
(三)對惠農支付缺乏有效宣傳,宣傳針對性不強。農村大多數老百姓受傳統觀念和文化認知差異影響,不相信在村上“小超市”也能取到錢,即使個別知道村組有“助農取款點”,但因擔心取到假幣等原因而存在戒備心理,不愿意到服務點辦理業務,致使各服務點業務量難以提高。
(四)管理缺失的問題。由于惠農支付服務點選址選點較為偏遠,距城區有一定距離,開展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諸多不便。部分惠農支付點的巡查條款落實不到位,存在管理空檔期。加之,由于合作方自身業務水平不足,履職不到位,無法向服務點客戶經理做出滿意答復,還需銀行機構業務人員重復工作,費時費力。
(五)服務點收益較低,影響了助農取款服務的長效發展。經調查,在行政村具備較強經營實力、經營規模并管理規范的商戶如百貨公司、電信和移動運營商網點等很少,主要以便民店、小超市為主,服務點日均經營額在幾百元左右,交易量太低,還需承擔較大的義務,影響了服務站的工作主動性。
三、對策建議
(一)規范管理,推動惠農支付服務點有序發展。
首先,惠農支付服務點設置應兼顧鄉鎮區劃、根據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設置,而不宜盲目搞全覆蓋。同時,還應考慮讓管理嚴格、服務到位的非涉農銀行機構擴大在農村地區的業務經營輻射面。其次,嚴格履行對合作方的管理考核機制。根據業務的開展現狀不斷深化對合作方的考核機制,切實杜絕不顧業務發展、不顧客戶感受、不顧服務質量的盲目網點擴張。第三,銀行機構上級主管機構和當地財政部門應增加費用補貼,資金支持應以穩定和長期為主,形成綜合性、長期性政策扶持體系,提升惠農服務點的發展動力。
(二)積極宣傳,擴大惠農支付服務點服務范圍。
銀行機構應成立宣傳活動小組,走村訪戶,積極推薦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子商務等產品和服務,確保農村客戶了解、掌握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短信通知、微信銀行、二維碼支付等各項電子產品功能和優惠措施,邀請更多的農資、農具、農產品企業入住電子商務平臺,將當地農產品向全國進行推廣,做好“三農”助手,爭取獲得社會效益和機構效益雙贏。
(三)加強培訓,促進農村惠農支付服務隊伍建設。
強化培訓,建立系統的業務管理和人力資源培訓機制。一是銀行機構應從業務基礎知識、業務受理流程、系統應用技巧和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等方面開展行內及服務點的培訓工作,增強業務人員素質和業務技能。二是定期或不定期與合作方開展培訓座談,提醒督導合作方積極落實管理職能,并協同合作方積極開展對服務點經辦人員的進一步培訓,不斷提升惠農支付點人員操作技能,減少低級錯誤操作,降低風險隱患。
(五)豐富功能,提升農村惠農支付服務水平。
一是與符合條件的專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公司、有正規牌照的支付公司合作,采取線上和線下融合、互通的渠道服務,提供購物、銷售、農資消息發布、生活繳費等便民服務,引導和培養農村居民有效利用互聯網創業致富。二是注重同監管部門、政府部門、銀行機構之間的合作,發掘農村重點特色產業,面向農村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種植類、養殖類公司,有針對性地研發金融產品,構建優質服務平臺。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在同一行政村設置2個以上服務點,減少現金供應壓力,核定服務點每日取現上額,減輕服務點現金備付壓力。
(七)強化監管,促進農惠農支付服務點健康發展。
一是落實專人專崗管理機制。銀行機構應采取多途徑、多渠道、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方式,固定專人加強對服務點風險巡查管理。二是建立惠農支付服務點業績效益考核制度。對管理混亂、風險隱患較大的服務點予以取締,對發展前景好、客戶滿意度高的服務點在資金補助、人員待遇方面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三是人民銀行及銀行機構主管部門應根據惠農支付服務點業務開展調查,聯合制定風險監測、預警和控制等制度,通過開展現場和非現場檢查指導等形式,關注業務運行情況,更好的促進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發展。(作者單位為人民銀行楊凌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