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古今結合,從現代音樂切入,投其所好;學科滲透,以畫應詩,激發興趣;巧用對比,彰顯風格,深入賞析”等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初中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方法,從而讓學生的思想開出燦爛的小花,飛進作者的世界,領略古詩詞的內涵和真意。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古詩詞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中考考查的背誦篇目也越來越多,古詩詞教學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一個難點。但是由于古詩詞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言簡意豐,具有凝練、含蓄和跳躍的特點,用極為有限的詩句表達盡可能多的意思,甚至有的詩詞意境縹緲難尋,猶如霧里看花,這就造成部分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導致古詩詞的鑒賞直白、膚淺,并沒有進行深入的理性鑒賞。那么,如何實施古詩詞教學呢?
一、古今結合,從現代音樂切入,投其所好
《毛詩序》說:“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國是詩歌的國度,勞動創造了文學,最早的詩歌是“唱”出來的,因此詩歌與音樂永遠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流行歌曲是當代學生最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如果能找到流行音樂與古典詩詞的連接點,將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從當下流行音樂的角度切入,那么一定能夠拉近學生與古典詩詞的距離,激發學生品讀古典詩詞的興趣。
臺灣搖滾樂隊信樂團有一首歌叫《北京一夜》,這首歌將搖滾元素與京劇的唱腔糅合在一起,是一首流行樂與國粹京腔的完美典范,是當下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首歌。而這首歌的歌詞內涵恰恰與溫庭筠的《望江南》有共通之處,正好可以作為溫詞教學的切入點。
當鏗鏘的音樂響起,現代元素的介入讓學生與詞人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因為許多學生都喜歡這首歌。在那百花深處,縫著繡花鞋,等著出征的夫人的老婦人形象不正是《望江南》里面獨倚在望江樓上,愁腸百結,癡癡等待的女子嗎?都是為了一點愛,都想解開一個愁,都在平平仄仄的故事里演繹著屹立千年的等待。讓學生查看網上搜集來的關于《北京一夜》的歌曲創作背景,結合《望江南》的文本閱讀,激發學生深入品析《望江南》一詞意境的創設和人物的刻畫就比較簡單了。
二、學科滲透,以畫應詩,激發興趣
詩情畫意,是鑒賞詩詞的術語。“詩情”指詩詞具有的抒情性; “畫意”指詩詞中出色的寫景。討論詩情畫意,其實就是在討論詩詞的情與景的關系,也就是詩詞的意境。蘇軾評價王維說:“品魔詰之詩,詩中有畫;味魔詰之畫,畫中有詩。”詩畫同源,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因此我們可以用繪畫的方式來激發學生鑒賞詩詞的興趣,通過圖畫來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與品味,用直觀淺近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詩詞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表現手法。
李白《渡荊門送別》中有這么一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描寫了遠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面天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詩人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畫面感也很強。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共同探討賞析,繪出一幅畫,將詩歌的意境盡量通過圖畫表現出來,選出學生評委,邀請美術老師,評出一、二、三等獎,激發學生賞析、品味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三、巧用對比,彰顯風格,深入賞析
比較閱讀法是一種旨在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鍛煉學生思維的有效教學方法,同時它也是幫助教師整合教材與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詩歌的對比教學,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開闊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經過賞讀、比較、整合歸納,學生對詩人的風格,詩歌的意境、語言等方面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品位。在對比中激起學生的解讀興趣,進而讓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高峰。唐代詩人輩出,有重大成就者多逾百人。學習唐詩,就不能不深切關注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他們是唐代詩壇上突出的兩顆燦爛明星。正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初中語文教材中更是出現了多篇李杜的詩歌,如《望岳》《春望》《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行路難》等,我們可以將這些詩詞結合起來,在對比中領略李杜詩歌的異同。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歌風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詩人,其語言風格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們在詩歌藝術方面是雙峰對峙而又相輔相成。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是李白卻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同樣是登上岳陽樓,杜甫說“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李白卻說“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看到滾滾的長江水,杜甫發出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慨嘆,李白卻唱出了“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豪情。這種種不同,都可以在對比中彰顯出來,除了詩人本身的性格差異,還與詩人的經歷、時代的特征等有很大關系。
在六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喜歡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將自己文本細讀的成果轉化為教學的內容和程序,這中間還隔著千山萬水,教師必須對語言和學情保持一種全然的敏銳和警覺,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他們在學習古典詩詞時領略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詩趣,收獲“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那壓抑在文字背后的躲躲閃閃,那纏綿在語言深處的欲說還休,才能被深挖出來,也更利于激發學生的背誦熱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