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開放的。在教學中,我們在珍視學生的多元感悟、獨特體驗時,也應做到去偽存真,適時引導。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生成”是無法預約的,所以才顯得更加寶貴、更有價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間演繹課堂上的“精彩”。
【關鍵詞】語文課堂;“錯誤”;“精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指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追求教學整體水平的發展,而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聲音”采取規避或忽視等手段。教書也好,育人也罷,所謂“教學相長”定然是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憑著自己的教學智慧點撥、引導學生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性生成,則給了教師捕捉學生思維碰撞之火花的機會和挑戰。
一、傾聽,允許“錯誤”的聲音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已逐漸深入人心。語文課堂,更多的是追求尊重生命,關注生命成長的課堂。作為順應新時代的教師,除了及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和理論,也應把這一理念落實到自己平常的教學中去,把尊重和激發學生主體性作為出發點,放低身子,拉近與學生距離,讓學生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才能診斷出學生理解和感悟的偏差,也才能寬容、理性地對待學生的發言錯誤,允許這些“錯誤”的聲音存在。也只有在平等基礎上的“傾聽”,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師生、生生之間才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課堂才會奏出和諧的“樂曲”。
二、等候,包容“錯誤”的腳步
當今的語文課堂,追求的不僅僅是“有效”,而更多是在講究“高效”。為了打造出一個盡善盡美的課堂,老師上得“不留余力”,學生學得“不留余力”。在教與學過程中,老師領著一群思維活躍、發言出彩的學生,完美地呈現出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而在這一“完美課堂”的背后,教師早已遺忘了初心,對于那些發言錯誤的學生,要不就是被“打入冷宮”,要不就是一個“錯”字結束了學生回答的機會。那么,在這樣的“精彩課堂”背后,我們真的感受到了快樂嗎?
一位低年級的老師在上完《猴子種果樹》這一課后問學生:“這是一只怎樣的猴子?”學生異口同聲:“這是一只沒有耐心的猴子。”的確,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急于求成,最后一無所獲。因此,教師也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已達到,準備在黑板上總結板書。這時卻有個小男孩坐不住了,歪著腦袋站起來反駁道:“老師,這也是一只勤勞的猴子。”老師聽后應對道:“雖然這只猴子種了很多果樹,但它最后有沒有種成啊?”學生搖搖頭。于是,老師便毫不猶豫地將“沒有耐心”四個字大大地寫在了黑板上。看到這里我們突然發現,沒有耐心的到底是這只小猴子,還是這位老師呢?
有人說教育缺少的就是一種耐心、一種蹲下、一種寬容。有誰跟徐悲鴻說,馬應當如何畫?有誰跟齊白石說,蝦應當如何游?有誰跟凡·高講,向日葵必須向太陽?拘束的限制,一定會消磨孩子的本性。當今的教育不缺少教師,也不缺少教育家,但好像少了思考。我們是否感覺,真正的教育、人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漸行漸遠?
三、鼓勵,發掘“錯誤”的成功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希望被重視、被肯定,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情感尤為強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受鼓勵、被表揚次數越多的學生,思維越活躍,語言表達越流利,學習積極性越高,進步也越快。語文課是一門母語教學,在讓學生習得知識的前提下,教師更應給予學生的則是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達情感、發展個性的機會。
于永正老師有句話叫“蹲下來看學生”。他認為課堂上老師應該配合學生,尤其是面對差生,更需要極大的寬容和耐心,善待學生的錯誤與不足,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曾經有幸觀摩了于老師的一節閱讀課,在課上于老師叫一個女孩子發言,沒想到這孩子特別內向,不管于老師怎么啟發,這女孩也不抬頭說話。于老師走到她身邊,蹲下身子,親近地與她交談,鼓勵她,才使這女孩簡單地說了幾句話。在一般的課堂上,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優秀生的表演,但其實我們更應該去做的,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不就是讓學生由不敢到敢,由不會到會的學習過程嗎?黑柳徹子在回憶巴學園的林先生時深情地寫道:“先生不停地對我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這句話是怎樣激勵著我、支撐著我,一直到現在啊!它對我的鼓舞無法估量。”(《窗邊的小豆豆》)。
四、生成,無法預約的“精彩”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實踐表明,教學不再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之間的對話。課堂,允許學生與教師在“討論”“對話”中出現“生成”“創新”。小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主體,有著不同的知識、經驗、思想,難免出現一些不全面、不成熟的看法,也就使課堂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生成,但正是因為教學中的這些“不確定因素”,也成了一種寶貴的、不可多得的教學資源。教師只要善于挖掘,正確引導,定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收獲意外的驚喜。
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艾滋病小斗士》一課時,有學生認為:“恩科西患有艾滋病,的確不能進入學校上學,因為會對其他學生造成一定的危害。”這種“生成”雖然從教學目標來講是有偏差的,但學生說得合情合理,教師也不能一概否定。在尊重學生觀點的基礎上,教師又加以正確地引導,讓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借助生成出來的這些“錯誤”,去引導學生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引導學生看到社會上良好的一面。“意外”無處不在,課堂的“生成”化為了教師手中的有效教學手段;學生的“出錯”也畫就了課堂上美麗的圖景!
課堂是開放的。在教學中,我們在珍視學生的多元感悟、獨特體驗時,也應做到去偽存真,適時引導。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生成”是無法預約的,所以才顯得更加寶貴、更有價值,才能在不期而遇間演繹課堂上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