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學作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的作文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文采,用好駢賦素材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它可以提升文章的思想藝術品位。寫作時,通過引用、借用、化用等手段,將駢賦詞句引入文章,可以為文章增光添彩。
【關鍵詞】寫作;駢賦素材;引用;借用;化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要使中學生作文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靈活多變,一方面要掌握豐富的素材,同時還要有一定的語言運用藝術。
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或多或少地選取了一些有駢賦語言風格、文質兼美的篇目,如《與朱元思書》《歸去來兮辭》《諫太宗十思疏》《陋室銘》《滕王閣序》《阿房宮賦》《赤壁賦》之類。且無一例外,所有以上篇目均要求學生熟練背誦。這些駢賦風格的篇目絕不等同于習慣認識中帶有貶義的形式主義的作品。這些篇目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無比豐富的內容,對仗工整,句式靈活,行文流暢,音韻和諧。對寫作素材相對貧乏的中學生而言,引導他們用好這類駢賦風格的語文素材,無疑會增添作文的語言亮色。
景物描寫類: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2)奇山異水,天下獨絕。(3)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4)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6)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7)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8)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9)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10)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11)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12)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1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14)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議論說理類:
1.教育人要勤奮學習,打好基礎的。(1)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2.要有理想追求和堅強意志的。(1)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2)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3)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3.做人做事,要謙虛謹慎的。(1)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2)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3)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4.自得自樂的。(1)飲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2)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4)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5.知錯改錯的。(1)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2)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6.感慨時運不濟,命運不好的。(1)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2)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3)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4)哀吾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5)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7.人要積極自信的。(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3)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4)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駢賦名句,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俯拾即是,諸位文學大家也常不吝使用。(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3)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4)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用駢賦名句,一方面可使文章結構勻稱,語脈貫通,議論層層生發,氣勢恢宏,抒情意蕩神馳,俊逸灑脫;另一方面可使文章搭上提升文化品位的“直通車”,顯示較深厚的文化底蘊。那么,怎樣借用駢賦名句來為高考作文增輝添色呢?
一、直接引用
如:我喜歡“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我欣賞“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更陶醉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二、駢賦名句+闡述
1.對駢賦名句表現的意境進行闡述。如:(1)生命是“哀吾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的無奈與感傷;(2)生命是“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不懈追求。對駢賦名句的意境、思想、風格等闡述,在傳統認知的基礎上,融入個人感悟,更能出新意。
2.對駢賦名句表現的人物品德進行闡述。如:不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高雅,不求“千里逢迎,高朋滿座”的盛大,只愿“飲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的閑適。該層次重點在于把握人物品質及駢賦名句表現的特點。
3.對駢賦名句的其他方面加以闡述。如:(1)幸福是“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快樂;(2)我憧憬“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田園。引用常是多層次的,闡述的內容要根據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變化無窮。
三、將駢賦名句割裂,分開引用,或截取部分重新組合。
如:(1)我喜歡“潦水盡而寒潭清”的“三秋”時節;(2)我喜歡“聲斷衡陽之浦”的“驚寒雁陣”;(3)我喜歡“臥波”的“長橋”;(4)我喜歡“高啄”的“檐牙”。前二句是剪裁兩句組合成一句,后二句是將一句割裂后組合成另外一句。
四、化用駢賦名句
如:(1)美是那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勝景;(2)美是那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的堅持不懈;(3)老驥尚有日行千里的壯志,我們更應擁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這一層次是比較靈活地運用。
總之,駢賦名句是語言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巧用駢賦名句,前提是背誦一定數量形神兼美的駢賦古文,同時按內容、情感、季節、景物等分類整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累并分類整理,在一定的情境中就會意到筆隨,左右逢源,使作品魅力大增,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