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望學校在信息化環境的建設中能加強并完善,給教師提供良好的網絡資源,為教師搭建有效的信息化技術學習的平臺,在團隊建設上多鼓勵多支持,畢竟一人作戰遠遠比不上一個團隊。相信在這樣的客觀環境與主觀努力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會得到質的飛躍。
【關鍵詞】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信息化環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教學也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原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無法高效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自然無法實現。所以,信息技術促動教育教學變革,資源建設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信息素養促成教師專業發展。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信息化環境下的中職詩歌教學。
一、信息化的融入,更有利于中職詩歌教學的高效完成
(一)符合中職詩歌教學的特點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所以詩歌飽含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正因如此,中職詩歌課堂教學需要發揮學生的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畫面,理解詩歌意境,感受詩人情感。而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為詩歌教學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插入適當的圖片、音頻、視頻,渲染情境,呈現畫面,將音畫與文字完美結合,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更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展開和感受的真實體驗。例如教師在上到《沁園春·長沙》一課時,會播放詩歌朗誦音頻來規范學生誦讀,在《東方紅》的歌曲聲中展示毛澤東的手跡,并展示不同時期的領袖風采圖片,讓學生走近領袖,為初步感受詩情渲染氛圍。在把握意象、感悟情感環節,教師會插入湘江秋景圖,幫助學生想象畫面,把握意象,學習詩人的寫景技巧,為后面景情關系的難點突破奠定基礎。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早期革命者的英雄群體形象,教師插入《恰同學少年》視頻片段,引入毛澤東與他的同學們早期在長沙活動的資料,有利于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再現詩歌中的形象,并引入歷代文人寫秋詩句與本詩對比,進一步理解毛澤東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爛多姿,生機勃勃,從而突破本課難點,把握意象,感悟偉人情懷。
(二)凸顯學生的主體自主地位
信息化環境下的中職詩歌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凸顯學生的主體自主地位。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課薄弱,學習主動意識較差,詩歌的審美能力也較低。而教師如果在詩歌教學中自覺地使用信息化手段,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課前,教師可以發給學生本課詩歌教學的相關資料包、內容鏈接或者微課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課前初步掌握內容,在課上有針對性解決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進行探究性學習,在詩歌學習中獲得自主體驗,增強學習的動力與信心。又如在教授《飛揚的詩情》這一單元時,為了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詩歌單元,培養學生品讀與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師團隊開發了多媒體教學軟件,通過單元導學、學前熱身、詩歌欣賞、拓展閱讀等模塊,讓學生讀詩、品詩、誦詩、寫詩,由此激發中職學生學習現代詩的興趣,掌握現代詩的鑒賞方法,增強愛詩的情感。這一軟件,包含了文本、超文本、圖片、音頻、視頻、Flash動畫、網絡資源等,是信息化與詩歌教學有效結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很好的例子。
二、信息化資源的合理整合,更有利于中職詩歌教學的開展
(一)不能盲目使用,不失語文味
信息化對于詩歌教學的確如虎添翼,但教師絕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手段,為使用而使用,缺少文本意識,從而喪失了詩歌教學的語文味。更有甚者,穿新鞋而走老路,既脫離文本又目中無生,課堂看似熱鬧非凡,課件也是眼花繚亂,卻并沒有將媒體資源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這樣的信息化也是華而不實、毫無用處的。所以信息技術的使用應該講究高效與精準,要為課堂教學內容服務,應與其相匹配。例如有位教師在上到《雨霖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容易把握意象,感受詩人情感,理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教師插入了《山楂樹》中老三死后葬于山楂樹下的視頻片段,不僅渲染了情境,而且幫助學生理解了寄托詩人情感的有形之物,即意象這個概念,為進一步賞析楊柳、曉風、殘月這些主觀感情色彩濃郁的物象奠定了基礎,做到了化抽象為形象,讓信息化豐富可感、生動細膩的特征在詩歌教學中發揮了極大作用,真正做到了兩者的匹配,教學效果自然高得多。
(二)合理整合資源,嘗試信息化手段
教師應當抓住能夠整合的信息化資源用于詩歌教學,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借助媒體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更好地走入文本,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有位教師在上到杜甫的《旅夜書懷》這課時,抓住詩歌重在誦讀的特點,在課前先讓學生自己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并上傳音頻,并讓同學在課間互相投票,選出班級最佳朗誦音頻,在課上播放該同學的朗誦音頻,讓其談談初讀感受,課后又鼓勵學生上傳在學完本詩后重讀詩歌的音頻,并加以比較。這樣極大調動了班內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位教師合理地將信息化的平臺用于自己的詩歌教學,可謂是運用得當與巧妙。
三、信息化與教師專業素養必須緊密結合
由此而見,信息化與中職詩歌教學緊密聯結、完美契合,必然能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益。而信息化的發展,也對我們中職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期待。
首先,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與時俱進、改變觀念。教師要順應時代需求,了解學生情況,在吃透教材基礎上,努力改變傳統保守的教學觀念,積極學習信息化技術,盡量把信息化技術與自己的專業教學結合起來,讓課堂效益最大化。很多教師會認為信息化是花架子,從而排斥它,但是越來越多的優秀課例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信息化環境下的詩歌教學之魅力,所以我們應該接納并認識這樣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
其次,教師應該加強信息化理論的學習。理論具有指導意義,學習信息化理論知識,能夠讓我們全面了解信息化技術的種類與特點,掌握信息化用于輔助教學的手段,明確其對于有效教學的意義,也不會盲目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師不能只做埋頭苦干的井底之蛙,還應該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平時就要加強積累,要多留意,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了解社會當下最新的信息化資源與信息。教師應該珍惜學校提供的每一次信息化培訓的機會,加強自身理論素養,多聽多記,勤學苦思。抓住一切機會來學習信息化、提升自我素養。
還有,教師應該進行信息化詩歌教學的實踐操作。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了解學習并掌握了信息化技術之后,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技術,盡可能多思考如何合理整合信息化資源,并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思考什么樣的信息化手段才是有效、恰當、合理的,以最大程度輔助于教學,讓課堂教學更飽滿、更生動、更豐富、更形象、更有效,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探究,例如翻轉課堂、微課、網絡課程等,我們要積極去嘗試、探索。對學生課前的預習情況、課上的自主探究及課后的拓展深入,都可以利用網絡資源、信息化軟件等手段來加以引導學習。我們絕不能讓信息化成為一句空話,或者是展示課上的表演、比賽場上的砝碼,應該讓其落到實處,真正實現信息化的課堂教學,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最后,教師還要主動反思總結加以內化。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都可以記錄下來,總結經驗與教訓,反思得失與成敗,指導今后的課堂教學,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多寫教育教學論文,提升自身理論修養,做教學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和周圍同事交流,多觀摩兄弟學校的課堂教學,學習教學實踐中優秀的課例,思考其成功之處,并借鑒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
當然,希望學校在信息化環境的建設中能加強并完善,給教師提供良好的網絡資源,為教師搭建有效的信息化技術學習的平臺,在團隊建設上多鼓勵多支持,畢竟一人作戰遠遠比不上一個團隊。相信在這樣的客觀環境與主觀努力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會得到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