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詩詞題目考試中,學生會出現意象分析錯誤等問題,造成課外詩詞分析題目失分的普遍現象。在詩詞學習中,詩詞內容的有效教學和詩詞意象的分類積累就尤為重要。針對當代中學生在學習與考試中遇到的詩詞意象分析問題,以梧桐意象為例,從教師有效教學的角度入手,探討并總結中學生學習古詩詞意象的分類、積累方法及其歸類學習等提高意象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梧桐;詩詞意象;分類;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自古便是詩的國度,詩詞作為中華民族華麗的瑰寶,是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對于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新課標下的“三維”教學目標,提出了“積累—感悟—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此教學模式下進行有效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語文課程標準》在階段目標中指出:“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 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鼓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然而對詩詞的理解和把握,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對詩詞意象的理解和運用。對于詩詞意象的學習,不僅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因此,本文將從兩方面進行探究,發掘詩詞意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詩歌意象有效教學對策。
一、詩詞意象學習與教學中的低效問題
教師在詩詞意象教學中若不能將詩詞意象進行有效的分類,并使學生明確意象的分類和使用方法,將使學生在詩詞意象學習中存在意象概念不清、意象內涵掌握不準確、應用效果不佳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日常生活中語言能力欠佳,考試中課外詩詞閱讀題失分嚴重的現象。教師對于意象教學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也有利于教師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教學能力。教師若能引導學生綜合其所學過的詩詞歌賦中的意象進行歸類總結并積累下來,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會起到良性作用。
二、詩詞意象學習與教學低效的原因分析
借鑒以往考試經歷、工作經驗以及對中學生的走訪,不難發現,中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詩詞意象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透徹,對詩歌人物形象、性格、心態的掌握不夠完全,導致了對詩歌理解的整體偏差和學習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現課外詩詞考試分析部分失分率較高的問題。針對以上問題,究其根本,就學生方面而言,多數在于學生對詩詞原意理解困難,文言詞匯把握不準確,詩詞感情基調、詩詞意象判斷分析錯誤以及對詩詞創作背景、作者信息不夠了解。其中,詩詞意象的分析、分類與積累對于詩詞的整體掌握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就教師方面而言,首先,教師傳統模式教學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未能獲得足夠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限于課本知識,未能得到拓展和延伸。另外,教師未能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也是學生不能準確把握詩詞的重要原因之一。為解決學生不能正確理解詩詞中具體意象含義的問題,本文將以梧桐意象為例進行分類分析,提高詩詞意象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對詩詞的意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靈活應用于學習、生活中。
三、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提高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為提高教師教學有效度,以教育知識為基礎,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發揮自身強烈的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充分展現其教學機智,使其教學行為具有更高的教學效益。具體到詩歌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詩歌教學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有效的教學內容,例如如何進行意象界定與分析、如何判定詩歌的情感基調和具體詩句的分析。尤其在詩歌的意象分析上,在日常學習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分類、積累的好習慣,也應當明確這樣做的價值和意義,在學習生活中用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的行為。下面,本文將以“梧桐”意象為例,具體分析意象教學的方法。
1.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對意象文化內涵的理解
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表達的同時,將詩詞意象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意象的積累不僅停留在書本上,更加生動、形象地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教師在詩詞教學中,不要僅局限于課本教學,適當應用多媒體軟件或課上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學生放松身心,以愉悅的心情接受新的學習內容,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教師將教學目標融入課堂,引領學生的發展和理解,傳授學生相應的學習方法和策略,使學生與教師思想同步、思維同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如梧桐象征高潔品格。在學習《詩經·大雅》“鳳凰鳴矣,彼于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時,教師可先從一些諺語或植物本身入手,引導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的植物,使用多媒體設備引入相關歌曲、詩詞、圖片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如人們常用“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來寄予生活美好愿望,梧桐被視為良木,而鳳凰是真善美的化身,它的到來更是祥瑞之兆,梧桐作為鳳凰的唯一棲身之地,更加說明了梧桐品格的高潔,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由于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更加崇尚具有美好感情的事物,此時的梧桐,便得到了人們的青睞。隨后,介入詩歌具體內容,詩人用鳳凰在梧桐樹上鳴叫,象征梧桐高潔美好的品格,學生理解更加透徹,記憶更加深刻。
2.創設情境法—激起情感體驗
教師采取意象教學的手段,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法展現在學生面前,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之一。教師可通過創設詩詞情境的方法,使學生體會詩詞意象,對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在潛移默化中激起情感體驗,并牢記于心。
如梧桐象征孤獨憂愁。南唐后主李煜《相見歡》詞云“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生動形象地刻畫了這位亡國之君被囚禁在深院之中孤獨、落魄的心境。孤寂無言,獨上孤樓,形單影只,重門深鎖,昔日君主淪為階下囚,心中不免萬千愁緒,滿腔憂憤,亡國之恨不覺涌上心頭。
又如梧桐象征離愁別緒。唐代詩人溫庭筠在《更漏子》中表達秋思:“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秋葉三更,雨滴梧桐,依依惜別,語境更加苦澀、憂愁。人即將分離,卻逢雨夜,又見梧桐,雙重愁苦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即將分離的人更加依依不舍,此時梧桐意象,作為人們分離的見證者,寄托了思婦的離愁別緒。
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以語言描述,還是以多媒體音頻展示的方式,教師若給學生創設一種孤獨、憂愁的氛圍或離愁別緒的環境,學生便仿佛身在其中,“親身”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態度,詩詞意象又一次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3.角色扮演法—體會情感需求
角色體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融入詩詞描述的環境中,以詩詞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詩詞所要傳達的意境,切身體驗詩詞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需求。
如梧桐象征愛情。古樂府《孔雀東南飛》:“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就利用了梧桐和鴛鴦這兩種愛情意象,以梧桐、松柏相互交通,象征焦仲卿與劉蘭芝至死不渝的愛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過程中,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借助人物角色扮演的方法進行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在學習中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同時為了更好地扮演角色,學生會更加主動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也為語文教學增加了樂趣。
4.拓展思維法—擴展文學視野
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對詩歌時代背景和詩詞創作背景的介紹,通過此類介紹,聯想當時的政治、人文因素。教師可將文章的寫作背景、故事發生的背景當作小故事講給學生,不僅增添文章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做鋪墊,同時擴展學生的文學視野,擴寬學生的學習思路、知識儲備維度,也使學生通過具體的小故事記住詩詞意象內涵。
(二)學生通過多種方法把握意象內涵
在課外詩詞閱讀中,不論是詞義解讀、詩句翻譯,還是對某一句詩詞的具體分析,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詩歌情感基調的判定,以及個別實詞、虛詞的解讀。語文是一個注重積累、理解和分析的學科,日常學習中,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如上的詩詞意象歸類總結積累,更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日后學習、考試中遇到的困惑與不解,面對陌生的詩歌意象,不會感到無從下手。
1.對意象主題內涵的分類
(1)送別類意象
古代詩詞中,詩人表達離愁別緒,多使用楊柳、長亭、南浦、酒等意象來抒發別后的思念或依依不舍之情。如納蘭性德《菩薩 蠻·問君何事輕離別》中的“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詩人運用楊柳意象表達與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又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以酒來表達對摯友的惜別之情,同時飽含著對遠行者的關心與掛念。
(2)思鄉類意象
思鄉類意象多運用于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的詩詞中,常見意象有月亮、鴻雁、雙鯉、莼羹鱸膾、搗衣等。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群雁北飛,整過洛陽城,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想托大雁帶個信,問家里是否安好,正是體現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思鄉意象中,還包含一種情愫便是愁苦。詩詞中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多用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鵑等物象來渲染氣氛,表達情感。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字面意思之外,實際上,是詩人羈旅在外,不能歸鄉而產生的一種悲苦情緒,體現一種凄涼的氣氛和詩人悲傷的情緒。
(3)明志類意象
古人常借梅、蘭、竹、菊、松、冰雪、草木、蟬來表達高尚品格,用伯樂、夢、山河、軍營、出征、流水、麥子等來表達壯志難酬和懷才不遇,當然,更多使用的是暗喻、比擬的方法。如王安石 《梅花》中的“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格的稱贊,用“暗香”指出梅勝于雪,說明梅花堅強高潔的偉大之處。王安石在北宋極端復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卻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又如宋代陸游的《書憤五首·其一》中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朝廷內外被奸佞小人把持的憤慨。
(4)愛情類意象
愛情一向在古代詩歌中有很多種,有表示相思之苦的紅豆,有表現相愛而不能在一起的蓮,也有表現渴望美好愛情的連理枝、比翼鳥。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表現唐明皇與楊貴妃希望生生世世在一起的美好愿望。
(5)戰爭類意象
在時局動蕩的年代,詩詞中投筆、長城、樓蘭、柳營、請纓、羌笛等意象屢見不鮮,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中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
(6)山水田園類意象
談起閑適多會想起陶淵明,又稱“五柳先生”,后來“五柳”也成了隱者的代稱。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來多用“東籬”表現辭官歸隱后的田園生活或閑適的情致。除此之外,表示閑適的意象還有東籬、三徑等。
總之,意象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作者抒發情感、讀者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積極地分類積累,形成良好的美學素養,深度挖掘詩詞意象的情感體驗,以便日后更好地應用。
2.有意識地進行意象積累
詩歌意象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在日后詩文學習中對詩歌感情基調的掌握和情感態度的分析。學生面對陌生的詩詞,若能準確抓住特征性的意象,可迅速排除干擾,解讀文意。有意識地歸類總結和積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品位和文化修養,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國學常識、文學常識,培養學生古文詩詞的學習興趣。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意象積累的方法和途徑。
(1)課內閱讀積累
課內詩詞閱讀,在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下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習方法和積累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對于詩詞意象的積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課內學習之余,對于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課內意象積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課外詩詞專著期刊閱讀積累
現代中小學生詩詞讀本中,《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書目屢見不鮮,家長可選取適當的課外讀本推薦給學生,學生在閱讀課外讀本的同時,聯想到課內知識的積累,在形成讀書習慣的基礎上,學生在閱讀課外詩詞的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對詩詞意象進行歸納總結。此外,有選擇性地訂閱國內外報紙雜志,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比較,形成強烈反差,從而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好奇心,以全新的心態進行學習,更有助于學生對詩詞意象的記憶與積累。
(3)網絡傳媒教學
網絡傳媒已成為現代學生、家長、教師在學習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近幾年國學熱度高,電視網絡也出現了許多國學講座、競賽等形式的節目。如《中國詩詞大會》,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詩詞在大眾間的傳播程度。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觀看此類節目,使學生對詩詞產生進一步的了解。
詩詞意象所展現出的畫面多為詩人所見所聞,若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則對詩詞的理解更為深刻。因此,家長或教師在鑒賞詩詞的同時運用多媒體設備,立體展現動態的意象,學生仿佛切身感受,使詩詞教學更加形象生動。
(4)做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是最傳統,也是個人認為最實用的積累方法之一。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在閱讀的同時有目的地將詩詞意象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有助于學生記憶。
3.將意象的運用滲透到學習和生活中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有效學習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有著現實意義。首先,學生將意象應用于寫作中,可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其次,在生活中,適當地運用意象,可增加生活情趣。如要說一個人發呆發愣,可用呆若木雞來形容;再比如夸一個美麗的姑娘,可以說秀色可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些都是運用了成語中的擬人手法,將意象滲透到生活中,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此外,意象的運用,還體現在個人文化修養的程度上,包括個人的談吐、行為處世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將意象應用于生活中,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生活品質的提高和生活情趣的拓展,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四、總結
意象作為詩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國學不能缺少的成分之一,從意象的角度進一步了解國學、接觸國學,使之內化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對于提高個人修養和文化底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過有效教學的方法論述了語文詩歌教學中詩詞意象積累的重要意義,介紹了教師如何通過有效教學進行詩詞意象分類,并以具體的“梧桐”意象為例,對詩詞教學的有效教學途徑和方法進行論述,向讀者展示了具體的詩詞意象分類方式。其中,有效教學在強調教師作用的同時,也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而落實到詩歌意象教學這一環節,學生的主動性作用就更為突出。學生主動進行積累、思考,才能使知識活學活用于考試、學習、生活中。本文通過教師詩歌意象有效教學方法的提出和學生意象分類、積累的論述,達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有利于教師在教學能力上的提升,也有助于學生詩歌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春秋》,孔丘,等.詩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胡適.胡適講古詩詞[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4]葉嘉瑩.溫庭筠詞新釋輯譯[M].北京:中國書店,2003.
[5]季鎮淮,馮鐘蕓,倪其心.歷代詩歌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6]納蘭性德.納蘭詞賞析[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5.
[7]王昶.詩詞曲名句賞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8]周娜.唐詩宋詞三百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9]朱海風,張艷斌,史月梅.圖說中華水文化叢書(圖說水與文學藝術)[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10]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農詩300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11]王媛.古典新讀 揚州畫舫錄[M].黃山:黃山書社,2015.
[12]孫朝成.三千年選解三百首 中國傳統詩詞摘珍解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13]周娜.唐詩宋詞三百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14]潘勛.《飲酒》:陶淵明的審美化人生哲學[J].大理學院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