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甚至影響學生其他各科學習習慣的養成?!坝行越虒W”從新課程改革開始被提出并逐漸得到重視。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活動生機盎然,但仍然存在許多隱性問題,例如師生、生生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課堂教學仍然存在教師“獨舞”、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等。由此,本文對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概述
有效性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進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有效性教學是相對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模式采用不正確、教學手段不完善、教學方法不恰當等多方面,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水平而提出的概念。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受傳統課堂教學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仍然照本宣科,對課堂上學生出現的問題并沒有有效利用教學機智及時解決,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一)教學模式陳舊,無法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雖然新課改后教育界始終倡導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更多教師對自己地位的認識還停留在課堂的絕對權威,使師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停留在表面。在知識形成過程的討論中,許多學生由于擔心答錯、擔心得不到老師的認可,從而淪為課堂的“看客”,更不要說發展其思維能力、培養探究精神。許多教師依然把教材作為唯一教學內容,滿堂灌地把書本知識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教給學生,課堂教學時間看似被利用到了極致,但真正被學生熟記在頭腦中并深刻理解的內容卻沒剩多少,語文教學重在理解和應用,學生說得少、教師說得多,不僅使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同時也抑制了學生學習的個性發展、積極性的激發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如同機械大工廠生產中的“流水線”,無視學生之間存在的這種巨大差異,試圖以一種“大一統”的課堂教學來塑造和培養統一的“標準件”,統一的培養目標,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時間,統一的教學進度,統一的答案,統一的評價標準,在這種“大一統”的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得到尊重,個人的獨特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致使學生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體驗。
(二)教學目標單一,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實不足
新課程改革倡導三維教學目標,很多國內學者甚至提出四維、多維目標,可見現代教育對人才的培養不僅僅是智力因素方面,更加關注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道德品質發展、創新精神、探究能力的培養。
小學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系統知識和基本語文常識傳授的重要性不置可否,但許多教師占用了課堂的多半時間,強調基本字詞書寫、書面表達技巧。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入選教材的經典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對青少年品德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許多教師對待如此重要的教育契機選擇輕松帶過。我曾聽過一節小學語文課《去年的樹》第二課時的公開課,這篇短小的童話主要是歌頌大樹和小鳥的友情,教育讀者要信守承諾??梢娺@節語文課的教學重點要放在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予以正確引領和培養,但整堂課上,教師用了大半時間反復教學生學習生字、積累詞句,把復習第一課時的知識作為教學重點,本末倒置,使有限的課堂沒有達到有效教學的效果。
(三)教師課堂提問用語無效、繁瑣,無法達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
教師課堂提問語對學生思考和進一步啟發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許多老師把“對不對”“是不是”“聽懂了嗎”等此類問題當成口頭禪,而學生則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對”“是”“聽懂了”,這樣的對話數不勝數,但實際上毫無意義,對學生來說,多半是隨口附和,沒有起到任何提問激疑的作用。有的教師在整節語文課堂上,反復強調重點難點,無數次重復同一個已經給出答案的問題,浪費了時間也沒有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例如教師在講授五年級課文《釣魚的啟示》時,接連提出這樣一串問題“主人公在釣魚時爸爸和他說了什么”“他最后放回去了嗎”“他得到了什么啟示”,可想而知,每個問題學生都會思考并給出答案,看似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教師用問題串起了課文的脈絡,但事實上,這種簡單的一問一答是教師在發揮其主導作用,牽著學生的思維走到正確的答案面前,并沒有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也沒有發揮學生在課文分析中的主體地位。
另一種無效問題是教師提問后學生所答非所問,但師者沒有及時進行點撥和糾正。還有的情況是教師沒有遵循教育心理學中的“最近發展區”,提問過難或過易,前者使學生無法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找到關聯得出答案,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課堂參與度降低,后者會使學生認為知識過于簡單,學習注意力轉移甚至自滿。有效的提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無效的教師提問語會與提問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實施“有效性教學”的問題改進對策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可以看出要切實落實“有效性教學”,就要從課堂教學模式、教學目標、教師等方面綜合改進,變傳統教學模式為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把知識寓于課堂有組織的游戲活動中來,在情境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課堂提問質量,等等。
(一)更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
現代教學理念倡導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當下語文課堂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流于形式的現象十分普遍,教師提出的問題多半由班級中的優等生或樂于表現自己的學生來回答,而學困生、不善于表達的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問題討論中來。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使教師的課堂教學由收效甚微變得有效,教師應該把書本上的知識點設計到游戲中。教師通過編字謎、編兒歌、加減法識字等方法,給學生更多的選擇,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吸取同伴成功學習經驗的同時,以實現學生識字的自我超越。如教“風”字,謎面編成“樹兒見它把頭搖,苗兒見它就彎腰,云兒見它快快跑”。根據小學生好奇、思維活躍的心理特點,教師從謎面上進行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答案,不僅使課堂幽默風趣、寓教于樂,又能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識字教學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力,使課堂教學真正充滿生氣?,F代教學收益于科技的迅猛發展,教材依然是最主要的教與學參考依據,但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課堂的便利教學手段,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學生豐富學習資料,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具、電子書刊等多種教學手段給原本枯燥的知識體系增加趣味性,以此使學生好學、樂學,達到有效性教學。
(二)轉變教學目標價值取向,注重對學生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傳統考試制度使家長、教師、學生更加注重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達成,讀死書、機械地識記已經變成一種學習習慣,在語文課堂上,哪位學生背誦的詩篇全面、了解的文學常識廣泛,就會被老師和學生看作知識淵博的好學生,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判斷。眼下需要教師落實的是多帶領學生體會文學作品傳遞給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了解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就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方法,教學生主動分析文章的亮點,而不是簡單呈現出一節課的重難點。
因此,我們至少要從三個方面考慮:(1)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學生的起點處確定“知識與技能”目標;(2)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的最佳學習方法,制定好“過程與方法”目標;(3)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去觀照“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三)教師完善課堂教學用語,實現有效性提問
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句話都要做到簡潔并有指導作用,教師的提問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重要提示,要做到提問內容有價值,少問“是不是”“對不對”“懂不懂”等類似無現實意義的問題。
在學生給出答案時,要給出必要、及時的解釋和評價,使學生對自己理解的正誤有清楚的認識,以便改進。最近發展區的原理是針對教師提問的質量和難度水平而言,通過學生主動探究思考能獨立給出正確答案,才說明問題是有效的,注意難度要適中,不能過難、過易。難度適中的問題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提問也要有針對性,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問的難度要注意區分。基礎薄弱、能力較差的學生,一般缺乏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設計一些簡單的、識記性的問題給他們。難度不宜過大,但可以加大問題的頻度,這樣才會促使學生在不斷的“夠一夠,摘得到”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自信,從而獲得繼續學習的興趣。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拋給他們一些有一定難度,但只要通過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以促進這些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基礎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一般學習習慣較好,有著較強的學習欲望,對此,教師的設計需要有一定的發散空間,讓這些孩子可以在挑戰自我的過程中獲得能力的提升。提高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有問題表述清晰、簡潔,富有啟發,問題少量。
四、結語
小學語文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語文水平的發展起到奠基作用,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關乎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發展。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更高,教師應該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對教學內容和新課程標準有透徹的理解,同時轉變教學理念,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人,對學生加以必要引導和糾正,創設合作學習的課堂氛圍,寓游戲于知識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觀,而不是與學生一起死讀書、枯燥地背誦知識點,那樣做只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心態,把學習當成一種痛苦的過程。教師的課堂用語對整節課起著方向引領的作用,要除去晦澀難懂和繁瑣重復的詞句,做到語言精練、有啟發性和指導性,才會有效。如果把語文課看成一次知識的遨游,教師就是語文課堂的向導,學生是語文課堂的游客,是知識學習和發現的主體,要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力。這樣的語文課堂才稱得上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肖剛.有效性教學理論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2]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靜,楊紅偉,任建華.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及課例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6).
[4]張桂林,袁開文.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3).
[5]蔡海燕.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問題及策略研究[D].大 連:遼寧師范大學,2012.
[6]邵懷領.課堂提問有效性:標準、策略及觀察[J].教育科學,2009(1).
[7]許清山.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8]曾東光. 出新求變 效率倍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三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2016.
[9]賀麗. 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及改進策略研究[D].大 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
[10]上官萬全. 有效性策略研究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意義[J]. 教育教學論壇,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