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意識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學生如果能夠發現問題、敢于發問、敢于懷疑,那就是學習的開始、思考的開始。教師要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觸發學生的思維敏感區,讓學生“滋生”出問題。
【關鍵詞】創設;尋找;放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問題意識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這里說的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性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狀態。從目前的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對問題的“熱情”,小學低年級小手如林,小學高年級則逐漸稀疏,甚至沒有舉手。難道小學生真的沒有問題了嗎?不。出現這種現象,從學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們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或者回答不出來,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將它提出來。而傳統的答案唯一式教學,使學生不敢對老師的答案產生懷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課堂教學重要的是誘發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該如何讓學生“滋生”出問題呢?我認為:
一、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
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表現和發展。誘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松、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小學生由于好奇心理,他們回答不正確的問題或提出的問題淺薄甚至荒謬,都是正常現象。教師關鍵要讓學生敢說、想說、多說、愛說。以語文科為例,由于語文學科的答案常常不是唯一的,教師應該而且必須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生字的記憶、詞義的解釋或課文段落的劃分等,只要言之有理,均應視為正確。教學六年級語文上冊《月光曲》一文段落的劃分時,有學生將課文劃分為三個段落,有學生劃分為四個段落,也有學生劃分為兩個段落,學生各抒己見,等候老師的“判決”。在聽取學生細說理由的同時,我本著解決問題的初衷一起分析、討論、歸納,結果,學生的三種分法都正確,都符合段落劃分和對文章脈絡的理解。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既培養了師生的情感,也使學生感到舒暢,對問題的不同看法也就敢于表露。同時,當學生懷著強烈的問題意識進行探究,可以獲得積極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就有助于強化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很顯然,良好的師生情感關系和寬松教學氛圍是誘發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二、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所謂最近發展區,就是學生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的區域。怎樣去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呢?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能夠密切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就必然親切、有趣、易懂。教師在設計問題、啟發思考時,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原則,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認知的新高度,最終達到“跳起來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
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急于按設計好的教學程序進行,而忽視了學生的“敏感點”,究竟學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一石能否激起千層浪呢?關鍵是教師如何能及時而又準確地“捕捉”學生的視線,觸發其“敏感區”,點燃求知欲。教學《山中訪友》一文時,教師不急于讓學生讀課文,而是讓學生說一說從題目中想知道什么或者想說什么。學生紛紛說,有學生想知道誰去拜訪“朋友”,有學生想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到山中拜訪“朋友”,也有學生想知道作者究竟拜訪了哪些“朋友”,還有學生想知道題目為什么用了一個“訪”字,可見作者對山中的“朋友”感情可能非同一般……學生熱情高漲,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迅速閱讀課文,并仔細想一想以下三個問題:(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2)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3)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目呢?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威逼利誘”下,潛意識產生問題。
三、放手課堂,啟發學生敢于發問
目前的課堂,大多數的教與學行為均為教師或部分優生包辦代替,其他學生得不到發言的機會。中下生不敢問,不知怎樣問,更沒有機會問。傳統的結論性教學,答案也通常是建立在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原則上,這種封閉式教學的結果必然使學生從不敢懷疑教師給出的結論,而且面對本來就有多種答案的大多數問題也不可能產生探究多種答案的意識。一篇小學語文課文,既要教生字、生詞、句子,又要分析文章段落、遣詞造句等,面面俱到,滿堂灌,堂堂灌,教師恨不得將自己平時所學的知識全部“傾倒”給學生。課堂成了教師的“獨唱音樂會”,而學生成了無言的觀眾,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思考空間形同虛設。
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所學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適當地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學”上,正如同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把學習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往往在教學中,只注重結果,而忽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的習得,正如孩子們只知道“米是從米缸來的”一樣。因此,要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必須盡可能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空間,多一些自我表現和交流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體驗,讓學生自始至終都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努力做到:特征讓學生觀察,思路讓學生探索,方法讓學生尋找,意義讓學生概括,結論讓學生驗證,難點讓學生突破。
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是搞立竿見影的“速成班”,關鍵是我們教師多一點思考學生的實際,多一點思考教材,多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問題便會慢慢“滋生”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