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大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閱讀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有所提高,來適應社會發(fā)展不斷提出的要求。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的大閱讀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文本與教師之間相互對話的基礎上,從而引起學生心靈共鳴、培養(yǎng)學生美感的過程?!敝腥A民族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詩歌和散文在這文化長河中成為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關鍵詞】大閱讀;古詩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階段的學生突出特點就是年齡偏小,所以認識和理解能力相對較低、表達能力也比較弱,不能正確理解和體會詩文的內在含義,使得在古詩文閱讀中遭遇重重阻礙,機械地將閱讀變?yōu)閼嚨乃烙浻脖?。這樣的現(xiàn)狀不僅不能培養(yǎng)學生品讀美、發(fā)現(xiàn)美等關鍵能力,還會使學生對大閱讀產生消極心理,長此以往,對學生后續(xù)的語文學習將產生副作用。由此可見,推進古詩文閱讀影響深遠,本文就如何在小學語文大閱讀中推進古詩文閱讀,談一些粗略的想法。
一、設計精妙導入,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能夠激發(fā)并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因此在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中,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精妙的導入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導入部分播放與古詩文有關的音樂、視頻以及圖片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古詩文的天地。例如在教授《小兒垂釣》一詩時,先出示圖片:“一個小孩兒正拿著魚竿釣魚”,然后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如此設計,引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閱讀興趣。
教師也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小學生對于課堂上講故事是非常感興趣的。每一首古詩文背后都蘊含著一個典故,教師可以適當加以潤色,把典故設計成一個故事,在導入部分講給學生聽。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詩文的閱讀中。例如在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時,教師可以講述伯牙和鐘子期二人交好,成為知己的故事。但在講故事時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把握,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旨,并且設計一至兩個問題供學生思考。
可以運用復習舊知識的方式導入,用舊知識喚新知識。對于已學過的詩文,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思維,并構建起新知與舊知之間的聯(lián)系,降低學習難度,激發(fā)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夜書所見》一詩時,可以先讓學生復習閱讀《靜夜思》,再次帶領學生感受李白思念故鄉(xiāng)的無限情懷。利用舊知喚起新知,導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葉紹翁,感受這位南宋的愛國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p>
二、滲透詩文背景,建立初步感知
詩文是某個特定的時代的產物,因此也能反映這一時代的社會特征。當學生進行古詩文閱讀時,教師就應適當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和遭遇,從而讓學生在聯(lián)系背景的基礎上,對詩文初步感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例如在教授《游山西村》一文時,教師可以先講一下該詩的寫作背景,建立學生對本詩的初步感知。這首詩是由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游所寫,他的一生寫了無數(shù)詩。有一次,他被皇帝看中,進入朝廷做了大官。但他被投降派所壓倒,一直被誣告?;实勐犃苏u謗,撤了他的官職。懷著滿腔的憤怒,陸游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紹興。有一天,他去山西村拜訪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和和朋友的鄰居熱烈地接待了他,這樸素的民風使他和朝廷的明爭暗斗產生對比,令他十分感動,于是寫下了這首詩。學生此時便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豐富表象儲備,打開想象大門
大多數(shù)古詩文都是清新、飄逸、灑脫,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情緒性,學生如果對于古詩文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話,那么對于閱讀能力的增強、想象力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師應當把握詩文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足跡,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感受詩歌的美,打開無限的想象之門。
例如在教學《鳥鳴澗》一詩時,教師在帶領學生體會意境時,可以出示“鳥鳴澗”這一地方的圖片,讓學生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激發(fā)內心無限的感想,然后在細細品讀中感悟詩情、了解詩境。隨著鳥鳴澗圖片的不斷出示,讓學生不斷儲備新的表象,在體悟鳥鳴澗寧靜優(yōu)美的景象時激發(fā)想象。
四、斟酌一字一句,引發(fā)情感共鳴
每一首古詩、每一篇古文,其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作者經過細細斟酌、反復推敲而得來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作者情感的表達、情緒的抒發(fā),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認真斟酌。例如在教學《出塞》一詩,在講到最后一句“不教胡馬度陰山”時,學生對于“教”字的讀音產生了分歧,有學生認為讀一聲,有學生卻認為應該讀四聲。這時,可以鼓勵學生課后查找資料后自由辯論,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該詩的背景、意境以及詩的韻律等各方面,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品詞酌句過程中加深對詩的理解,還可以引發(fā)他們情感上的共鳴,最后再把教師的參考意見和學生分享。“教”字無論是讀一聲還是四聲,都有“使”的意思,但是根據(jù)故事的韻律來看,讀一聲比較合適。
綜上所述,為使學生能夠培養(yǎng)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的良好閱讀能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當巧設導入,營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閱讀情境,激發(fā)并維持閱讀興趣;在感受古詩文之美前,先帶領學生進入作者當時的社會背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儲備表象,品讀詞句,以此引起思想情感的共鳴。
參考文獻
[1]李桂華.探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J].中國校外教育,2017(5).
[2]徐宏,侯遠利.于誦讀中悟三美—小學古詩文閱讀教學心得[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
[3]張靜.談小學語文誦讀教學的開展[J].學周刊,2017(5).
[4]朱長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典古詩文誦讀研究[J].才智,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