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些年來我國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高中語文閱讀策略的有效性逐漸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如何在新課標要求下開展高中閱讀也成了每一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闡述了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引導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張力以及充分理解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重點培養(yǎng)高中生的綜合分析和語言運用能力,讓高中生在對課文的閱讀中提高自身的語言審美素養(yǎng)。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實行深度的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而且還能提升高中生的文學修養(yǎng)。
一、在主旨中體會
高中語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就是能夠把握文章的主旨,充分了解全文內(nèi)容。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其寫作特點也各有不同。語文教師應該把握文章的特點,采取適當?shù)慕虒W方法,多層次、全方位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
(一)準確尋找文眼
語文閱讀應該先從找準文眼開始,從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入手。文眼表達是文章主題思想的窗口,它能夠清晰地展現(xiàn)全文脈絡,展示文章各部分之間的關聯(lián)。清代文學家劉熙載曾經(jīng)說過,“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尋找一篇文章的文眼時,讀者應該細細地揣摩,在通讀一遍之后才能感受到作者賦予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學習《項脊軒志》這節(jié)課時,本篇文章的文眼就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啟下。教師在本節(jié)課的授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找出喜和悲各有哪些方面,作者又是如何通過這些平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二)抓每個段落的中心句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語文課堂教學做不到對每一篇文章進行全面的講解,所以,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抓住文章的骨骼與脈絡進行梳理和講解。所謂文章的骨骼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每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所在位置的不同,其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中心句在段首起到一個點明主旨、概括全文的作用;中心句在段落中,大多為過渡句,緊密聯(lián)系上下文;中心句在段尾,總結(jié)全文或者是與前文相呼應;在文章開頭或者是結(jié)尾的中心句也能夠起到強調(diào)或者是增強印象的作用。比如《說“木葉”》這一篇文章,思路清晰,抓住“木葉是什么”這個中心句,展開木業(yè)的生長地和詩人對木葉情感的表述。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古代人通常都在什么場合使用‘木’這個字呢?”以此來引出并不是什么情況下都可以使用“木”字,并且舉例說明“樹”和“木”給人們的不同印象,給接下來辨析二者的不同和介紹“木”的特征做鋪墊。
二、從細節(jié)中領悟
(一)體會語句的思想感情
但凡是名篇著作,讀者都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作者賦予其中的情懷。語文教師在引導高中生閱讀文章時,應該著重讓學生根據(jù)文章的上下文和作者的寫作背景來分析語句中富含的感情。《裝在套子里的人》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guī)、不合規(guī)矩的事,雖然看起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這句話靈活地展示了19世紀末俄羅斯知識分子可悲可恨的形象,并且作者通過本文表達了對沙皇統(tǒng)治的厭惡以及對人民群眾麻木不仁的痛心。
(二)從文章細節(jié)、線索入手
從文章細節(jié)切入,在分析文章細節(jié)中提高高中生對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并且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閱讀理解能力。《荷塘月色》是我們高中語文學習的經(jīng)典課文之一,課文的主要結(jié)構如下: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描寫景狀物的主體內(nèi)容;第7—8段主要描寫的是由現(xiàn)實而引起懷念舊事,再返回現(xiàn)實,結(jié)束全文。從以上結(jié)果分析,可以體會到全文寫景主要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線索是由作者前后心情的變化來體現(xiàn)的,而作者還對荷塘景色進行了大量描寫,從細節(jié)分析可以得出,本文有兩條線索:
游覽(出門—荷塘月色—月下的荷塘景色—江南舊俗—回家);情感(心中不寧靜—喜悅、哀愁—思鄉(xiāng)愁—不寧靜)。
老師需要培養(yǎng)高中生從細節(jié)入手,找出貫穿全文的線索,理解全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反思中升華
大多數(shù)同學在閱讀時一目十行,走馬觀花,這種閱讀方法看似效率高,但實際上沒有充分理解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甚至是在讀過之后就忘卻,忽略了作者賦予其中的情感。閱讀是和作者的神圣對話,需要細細揣摩才能實現(xiàn)心靈上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高中生思考能力比較成熟,應該學會充分吸收文字中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以此來不斷促進自我心智的健全,真正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根據(jù)自身的閱讀經(jīng)驗和自我認知提出相關的問題,才算是比較有深度的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一直存在于我們高中語文閱讀學習中,《祝福》是比較經(jīng)典的一篇,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觀念的不同,許多同學在這篇課文結(jié)束之后,部分同學就會提出:“為何大家都同情的祥林嫂最后反而被村里人嫌棄?”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語文教師可以組織班級進行討論探究,祥林嫂為了博取大家的關注而過度消費別人的同情,這一點是不值得肯定的,祥林嫂雖然有反抗精神,但卻服從于禮教的壓迫,最終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在老師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反思與質(zhì)疑,增強對文章的理解。
四、總結(jié)
高中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其受益無窮。閱讀不僅能夠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其精神世界,而且能提高其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中語文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引導高中生能從高端精致的文化中升華自己的思想,培養(yǎng)其單純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李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升策略分析[J].語文建設,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