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敘文教學是基于文本基礎上的教學方式,文本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手段。綜觀初中語文教材,記敘文占有很大比重。隨著課程標準的革新,記敘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思考與感悟,從而形成獨特的審美意識和情感體驗。因此,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發揮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注重尋找記敘文閱讀的有效教學策略,在完善教學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記敘文的理解和運用,增強語文學習能力。
【關鍵詞】記敘文;閱讀教學;教學策略;探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記敘文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文體,其內化程度是學生今后閱讀和寫作提升的關鍵所在。記敘文教學是通過閱讀文章,促進學生觀察能力、理解能力的養成,使學生在與文本信息接觸的過程中拓寬知識面、提升自我修養、塑造良好的精神世界。記敘文的故事性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能夠從與作者的交流對話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但是,感興趣并不代表學生可以正確把握文章的主旨,也不代表對文章真正做到了理解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停留在文章表層意思的解讀,并沒有追根溯源、把握文章的深層含義,這就導致了學生因對知識的理解不深而產生閱讀和寫作能力不足的情況。教師要針對這一特殊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學習積累中掌握和運用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技巧,提升記敘文學習的效率。
一、遵循文體特點,進行有規律性的學習
記敘文的文體特點為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應在把握文體特點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式、優化教學內容。在語文課程中,記敘文教學主要在于使學生學習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著眼于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語言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從而展現記敘文的寫作特色。規律性學習并不是固守成規,而是在規律基礎上創新運用,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記敘這種表達方式。
(一)確定教學目標,把握文章中心
新課程標準下語文課程三維目標的提出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基礎。因此,在記敘文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圍繞知識、能力、情感確定教學目v69o5sa2qZN4I8Tnsx5qwg==標。例如記敘文《散步》的教學目標可以確定為:在知識方面,要學習文中的細節描寫、鑒賞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能力方面,要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對文中的抒情色彩和故事情節進行感知;在情感方面,要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惜生命的道德情感。教學目標使學生對文章所敘述的具體內容一目了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文本為依托、以情感為線索、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讓教學目標成為教師進行良好教學活動的基礎,讓學生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把握文章中心。
(二)抓住文章要素,理清寫作意圖
構成文章的要素是作者展開記敘的核心依據。寫人記敘文往往通過外貌、語言、心理等描寫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質、刻畫人物形象。例如《老王》,作者通過神態、動作和語言描寫刻畫了一個厚道老實、樂于助人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王的深刻同情和關心。敘事記敘文則突出體現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和結果六大要素。例如《背影》描寫了在冬天的車站里我和父親、父親照料我上車以及替我買橘子的一系列情形,表達出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我對父親的不舍。寫景狀物記敘文通過動靜結合的描寫方式,融情于景。例如《春》,作者在對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描寫中描繪了一個蓬勃的春日圖景,并表達了對春的喜愛之情。把握記敘文的寫作要素,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仔細閱讀去找尋文章的要素,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有效地避免了學生對教師的過度依賴。
(三)找尋文章線索,剖析整體結構
抓住線索,對理解文章特點、分析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思想有重要意義。線索使得文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地點的變化為線索,通過課間學生到后園玩耍和私塾先生認真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故事來描繪一個充滿樂趣的兒童樂園,表現了兒童的自然天性。線索不是一成不變的,作者選取線索的角度具有多樣性。例如以作者思想情感變化為線索的《荔枝蜜》,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的《社戲》等。中心線索也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結構,結構是理解篇章的需要。記敘文有整體結構,也有主體部分的內部結構。例如《春》,全文整體結構分為盼春、繪春、贊春。仔細分析后我們可以發現,在繪春中作者選取了全景和分景兩個角度來描繪春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線索和結構,才可以更好地把握記敘文特點,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化。
(四)思考文章立意,揭示選材角度
記敘性文章的立意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文化觀念的濃縮,立意的角度是衡量文章的價值所在。語文教材中記敘文篇目的選取,深刻體現了社會的主流意識和價值觀念。如《風箏》既尊重人的天性發展,又倡導社會主義,深刻表達了作者倍感改造國民任務的艱巨。記敘文以敘事來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敘事是否生動取決于選材的具體和典型。典型且新鮮的材料可以深化文章立意,選材的角度可以更好凸顯文章主題,材料分布可以使文章飽滿、易讀。例如《一件小事》中敘述了一個下等車夫甘愿冒著被人訛詐的危險去幫助老人的故事,通過“一件小事”顯示了魯迅作品對當時社會的切入,從而深化文章的立意。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出發,體會記敘文寫作的真實性,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挖掘作品情感內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真情實感是記敘文寫作的靈魂。“言為心聲”,無論作者寫人、記事、寫景,還是狀物,都飽含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感情,只有用飽滿的情感震動作者心靈,才能引發與讀者共鳴。在記敘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語言、人物形象、重點詞、句等深入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復朗讀與揣摩過程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一)創設相關情境,品味人物情感
現今的記敘文教學,使學生的想象、表達、交際和創造能力被淹沒在枯燥乏味的語篇分析和講授中,造成學生弱化了對真實語境的領悟和運用能力。情境教學可以充分發揮情感作用,與作品相關情境的預設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和思維能力,塑造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對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形象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出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在已經建構知識體系基礎上情境的運用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新知,在一定程度上內化為自身認知。
在情境體驗中學生能夠對作品形成大致的認知結構,這種認知結構使學生對作品中人物的把握獲得更進一步的了解。揣摩人物的情感因素,更容易激發學生心靈上的認同和共鳴。人物形象的展現是作者用直接的方式對讀者形成一種思想上的塑造,可以傳達文章隱含的深意。在與作品相關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從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幫助學生在研讀課文的同時產生閱讀情感,進而體味作者思想感情。例如在《背影》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使學生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自己與父親在車站話別時的想象情境。當學生融入這種情感體驗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通過細讀,使學生比較自己和作者的情感異同。文中,當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時,不自覺流下淚水,卻怕被父親和其他路人看見,很快地拭去了眼角的淚珠。聯想到我們自身也會在離別時做出的舉動,表現出對離別的依依不舍之情。從自我出發,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當時的心理活動,自然對文章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心理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對作品的感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研磨關鍵詞語,探尋深層含義
記敘文呼之欲出的情感,除了展現在人物形象上,還表現在關鍵詞、句和段落上。重點段落是作者針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文章進行詳寫的部分,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關鍵詞語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是觸動學生情感的指針,為學生更進一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做出了實質性的鋪墊。關鍵詞語有的是讀者能夠直接看出,有的則是運用修辭手法使得語言的物質外殼更加生動形象。在對記敘文關鍵詞語分析時,我們要結合作者給出的具體語境。例如《春》,作者描繪春雨時寫道:“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里為了凸顯春雨的綿密、發亮和牽連不斷的感覺,使用牛毛、花針、細絲等修飾詞語。在研磨這些詞語時,不僅能夠看出春雨的特點,也能夠探尋出更深層次的文章內涵,把握作者對詞語運用所要突出的對“春”的喜愛之情。
三、拓寬閱讀層面,問題解決與自主探究相結合
記敘文閱讀是獲取知識、拓寬視野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選取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記敘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去自主探究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同類型文章的思考方式,以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而不是教師一味傳授和灌輸記敘文答題技巧。在課上,教師可以先拋出一個與課文有關的問題,以問題發現和學生自主探究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問題出發,使學習者思維帶有明確目的性,用這種目的去探索文章,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可以展現出學生對文章的獨到見解。例如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發出疑問:為什么標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是否想要傳達出一種感傷情懷?作者這樣寫到底想表達什么?帶著疑問,學生可以在閱讀文章時對標題加以理解和感悟,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哀而不傷的表達方式以及我對父親的懷念之情。在閱讀層面寬闊的基礎上,問題解決與自主探究給了學生學習的驅動力,讓學生主動去領會文章的內涵,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核心思想。
四、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對記敘文本的感知
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記敘文文本是作者對生活的概括和濃縮,一旦脫離生活這個載體,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顯得言之無味。在對記敘文學習時,我們要充分尊重作品,把自我的主觀閱讀感受同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寫作實際相聯系起來,想作者之所想,提升我們在閱讀中的現場感,通過話語的語調和語勢,聆聽作者心理的秘密,傾聽作者的心聲。
記敘文所傳達的是一種基于生活常態的情感升華,這也就是記敘性作品能帶給我們共鳴,引起我們興趣的原因。應還原作品本身的現實意境,讓記敘類文本扎根于生活,使讀者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寓于作品的審美享受之中。教師應該在實際教學中鼓勵、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去體悟作品,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涌現出獨特的價值觀念。《秋天的懷念》字里行間滿是對生活不公的抱怨,但是聯系作者的生活實際可以看到,這篇文章寫于作者人生波折時期。仔細品讀之后,我們發現了文章不只是對生活的宣泄,更是對母親濃濃的相思,這種對母親的愛才更加貼合文章的主題。
五、結語
記敘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因此探索出一條適合語文學科發展特點,符合學生認知程度的記敘文教學策略顯得尤為重要。記敘文內涵豐富,教師對記敘性文本全方位、多層次的解讀,是記敘文教學能否成功運用的關鍵。首先,教師要自己感悟出記敘文的動情之處;其次,要同時關注文本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兩個方面,使他們在知識水平完善的同時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加深學生的理性認知。教學策略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隨著不同文體、不同文章的內容予以創新和改善。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有效途徑,也是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宋冬生.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德萍.因感悟而提升,因交流而分享—初中記敘文教學策略初探[J].中學教學參考(上旬),2010(5).
[3]張靜茹.記敘文教學切入點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6).
[4]張仁利.初中記敘文閱讀教學淺見[J].考試周刊,2012(42).
[5]黃穗良.淺談初中記敘文閱讀的教學[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