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傳統文化都具有重大的意義,不管是從社會進步上,還是教化人民上都有顯著成效。而小學語文教育也是傳統文化發揮作用的一個主要舞臺。小學階段是人們智力發展以及思想啟蒙的重要階段,在小學時期就開始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使學生深層次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對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以期小學生更更好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相關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文化在我國經過幾千年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并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中的寶貴一分子。傳統文化中大多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知識資源,對于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樂于接受且易于理解的傳統文化知識,可使學生的學習傳統文化興趣得到培養,并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民族自豪感。現今,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對教材中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使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已經成為現今小學教育的重點。
一、傳統文化中包含的進步內涵
傳統文化指的是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以及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是影響我國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精神因素,也是中華民族不懈發展的持久動力。黨在十七大中指出,要對祖國傳統文化充分認識,并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今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傳統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傳統文化的時代性,這是從國家高度上對傳統文化所提出的時代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就是傳統文化傳承以及發展的重要平臺。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博大精深,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都有涉及。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進步意義主要表現在個人以及國家兩方面,就個人來說,學習并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對中華民族的多層積淀有深層次了解,并對自身的健康興趣愛好進行培養,對自身的綜合潛能進行激發。就國家來說,我國傳統文化可推動我國文化凝聚力增強,使我國的文化資源得到豐富,進而使我國文化建設更進一步。近代以來,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進步的強大作用,導致傳統文化逐漸式微。另外,這也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改變導致的。這種現象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小學教育對傳統文化繼承方面的缺失,因此,需要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培養學生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促進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在識字學習中認識傳統文化
在現今的小學教育中,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知識主要集中在識字學習上,這時在教學中集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其合理性。有研究證明,人的記憶力在5—12歲時達到最佳,同時這個階段也是開發智力的最好階段。在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對學生識字上的要求,因此,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需要多認字,擴充自身的字詞量,為之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而這和傳統文化的內容有諸多不謀而合的地方,因此,要善于學習傳統文化中與現代語文知識相符合的知識。在學習這些經典讀物時,學生不僅認識了字詞,而且也對傳統文化知識提前進行學習。教師在傳授知識時的作用是尤其重要的,也是學生日常學習的主要模仿對象。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也要嚴格要求自己,準確識字、讀字音,并注重對自身寫字的要求。只有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手好字,學生在學習中才能養成良好習慣,寫出一手好字。小學生在識字寫字過程中,需要正確書寫漢字,并保證筆畫的順序正確,合理布局漢字,將書法寫作的相關知識引入課堂學習中,從而使學生從小養成好習慣,寫得一手好字。另外,在課程中,教師也可引入書法學習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筆一畫書寫漢字,進而使學生對于漢字字形的認識更加深入。
(二)在詩文學習中感受傳統文化
很多詩人在創作詩詞時,都融入了自身的情感。而古詩詞中也反映了當時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變遷。因此,學習古詩詞對學生審美水平以及鑒賞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如《游子吟》這首詩,就是描寫一個母親對在外游歷的兒子的想念以及奉獻自己的無私母愛精神。在實際授課時,從不同視角對詩人作詩時的情感進行理解,使學生充分融入詩句描寫的情境中。另外,需要在誦讀時加入自身的情感,實現熟練掌握古詩詞的目的。如在學習《石灰吟》時,需要對詩人的獻身精神進行充分感受。在中國古代,人們對自身情感的表達一般借助于詩詞,詩詞中對詩人情感的承載是簡約且精妙的。在對詩詞進行學習時,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積極朗讀、誦讀詩詞,在誦讀時投入自身的感情,抑揚頓挫,利用聲音以及語調的變化表達出自身對這首詩詞的理解。
(三)在課本故事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小故事都是從古文書籍中借鑒引化而來,并經過現代教育學家在考查現代學生的素養后進行改編的。這些教材中刊登的小故事,對學生的文化教育以及道德觀念滲透起到重要的榜樣作用。如《精衛填海》中描寫的是一只叫精衛的青鳥銜石填海的故事,體現了精衛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又如《司馬光砸缸》,講述的是司馬光在小時候由于喜愛讀書,并從書中學習到很多知識。有一天,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耍的時候,有個小孩掉到大缸里,其他小孩都嚇壞了,只有他拿起大石頭砸壞水缸,救出小孩。這個故事在之后的千百年中得到了廣泛流傳,成了膾炙人口的一個小故事,之后還有人根據這個故事進行編曲,并在少兒歌唱比賽中獲得金獎。故事所要說明的問題是教育人們遇到問題要沉著以對,創新思想,積極尋找辦法去解決問題。同時,也教育人們遇到問題需要運用創新思維。另外,書本中還會涉及一些典故,如孔融讓梨,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等等。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除了需要對文本內容進行詳細分析之外,還需要從不同角度對學生講解其中的故事,將古代的典故用符合現代思想且學生可理解的語言進行描述,并對其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提取出來,著重講解,使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三、結語
現今,由于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傳統文化正在遭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沖擊,導致傳統文化在我國社會中的影響逐漸式微。但不可忽視的是,傳統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可使我國發展有明確的方向,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等等。這就要求將傳統文化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而小學語文教學也是傳統文化繼承的重要平臺。在今后的小學教育中,需要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進行培養,以期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另外,在語文課程中,還需要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實際完美契合在一起,促進傳統文化以及語文教學都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2]國君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探究式滲透之思考[J].才智,2013(12).
[3]徐祥香.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親》教學案例分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12).
[4]孫小波.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5]王維穗.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初探[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7).
[6]耿新玲.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關研究[J].亞太教育,2016(10).
[7]張華.淺談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