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體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深刻領會詩詞中的意涵,把握作者蘊含在詩詞中的深厚情感?筆者以為,巧妙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想象,讓學生走進詩詞的內在,從而真正讓學生敲開詩詞美麗的大門。
【關鍵詞】想象;詩詞;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了這么多年的語文,總是欣賞李白的《題峰頂寺》的“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通俗易懂,但其中的想象和夸張運用,頗有妙不可言之感,特別是其中的想象更是讓人受益匪淺。一舉一語,足以摸到星星,驚擾天上人,可見峰頂是多么的高啊。離開了想象,詩歌定會缺少一種味道,缺少一種朦朧之美。特別是詩歌的寥寥數語極其簡約,但蘊含其中的意境與語意卻是不可小覷,可謂是“簡約而不簡單”,需要我們去填補空白和創造。
一、借題解意,奔向森林
解讀詩詞,題目不可繞過,即便是“無題”,往往也有一定的內涵意義。題目是森林中樹木,其代表性和主體性不可小瞧。從題目入手解剖,能在窺一斑而見全豹的過程中獲得更多深度的感知體驗,能真正豐富認知思維和拓寬視野。
借題解意,讓詩詞更有“韻味”,如在《琵琶行》教學指導中,學生對“琵琶”不陌生,都能理解是一種彈奏的樂器,但對“行”異議較多。在指導時,可根據“行”的特征進行描述,源于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在學生了解了相關背景后,可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白居易當時的遭遇,讓他們發揮想象,倘若你就是白居易,被貶官降職到九江郡任司馬,聽到琵琶女的彈奏會有怎樣的感想?很多同學通過“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來想象“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情形。有的同學以琵琶的樂聲來傾訴自己對現實的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的不滿。有的同學對琵琶女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認為唱出了自己的心聲,等等。基于詩歌題目基礎上的想象,不僅能幫助學生打開好奇的大門,更能使得他們窺見不一樣的精彩與感受,讓題目更有森林的茂密之感。
圍繞題目解讀詩詞,讓學生在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感悟,便于學生真正獲得深度理解。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從中發揮想象,幫助他們在深入探知中不斷摘錄信息,形成有效認知出發點。多鼓勵學生從題目的總綱中追尋趣聞軼事,以題目為向導,定會在詩意的森林里,也不會迷路。
二、融于意象,催生同感
含蓄蘊藉是詩詞的顯著標志,更是意蘊重生的重要載體。要想識得廬山真面貌,唯有移步換景綜合觀察。抓住詩詞的意象,多融入其中與作者對話,與情景人物共語,定會有“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之感。這種共鳴源于意境與境象,源于作者內心深處的“心聲”。
意象,值得好好捉摸,如在鑒賞《念奴嬌·赤壁懷古》時,除了應緊扣赤壁觀江予以了解外,要更多關注作者的寫作時代背景,特別要從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的苦悶心情中聆聽其真正用意。“大江東去,浪淘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不是有“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的感覺,多么雄偉。但再怎樣的美景,只能是“物是人非”,因為“江山如畫依舊,只是產生的豪杰不同”。如從這樣的角度理解,就能體味到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這樣的意象也會給我們深思,若能見到此景此境,我們也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因為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定能了解蘇軾的內心苦和悶。
在鑒賞古詩詞時,應該找出物象,找出其中的顯著特征,像“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中梧桐、小院就是物象,都是深秋背景下的可見之物。融入物象找意蘊,像“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中的“寂寞”“深”“清”,不僅給人以惆悵之感,更是讓人有被壓制的困境,因為一個“鎖”字,一語雙關。多從作者的寫作背景中探尋緣由,對豐富詩詞意境內涵有著不一樣的深度解讀。
三、引經據典,托物言志
古人喜歡引經據典,喜歡運典表志。不過,古詩詞用典往往又不是直接、現成的,需要整理復原、類比分析、托古言志三個步驟。運用好經典,讓學生在深思歸納中主動提煉,更利于深化感悟體驗。
運用經典,能使作者言志得到有效展現。如在《詠懷古跡(其三)》“畫圖省識春風,環佩空歸月下魂”一聯中,字面上看昭君美麗的容顏通過圖畫展現,遠嫁大漠后空思念。這樣的前后不夠連貫,確實需要學生發揮想象,可以看出漢元帝時因畫師的貪利而使昭君出塞,竟然憑著畫像選美,錯過了一個傾城美人,枉自嗟嘆。在找到上述典故后,結合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不難想象杜甫也遭佞臣讒言所害,皇帝疏遠,使他遠逃蜀川避難,落得個半世飄零,有家不能回的境地。自古以來,很多美人成了紅顏薄命的代名詞,成了文人雅士命運凄慘的形象寫照。倘若從相關的典故中篩選出相關的信息,定能使學生了解杜甫是借昭君的不幸,寫自己身世的凄苦,也諷刺了奸佞當道的黑暗社會,等等。
多了解經典,讓學生在主動搜集積累中豐富知識,更利于其深化感悟。多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引導他們在主動篩選中有機串聯,更能使得詩詞變得楚楚動人,更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
總之,詩詞博大精深,有著無限豐富的聯系性和延展性,聚集著眾多意象和美麗故事,融入意境與詩人和聲共吟,定能解得“萬種風情”。多給學生想象的機會,帶領他們放下包袱,大膽奔跑,雖會跌倒,但美麗就在前方,因為想象本身就是美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