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碰撞與經驗交流的過程,教師要將學生視作與自己一樣具備感情與個性的獨立人。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評價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喚醒他們體內潛在的力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既要認識到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也要意識到對學生進行“三生”教育的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也應該做好育人的工作,使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關鍵詞】人文關懷;語文教學;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人文關懷最早是在西方出現的,其最初的形式就是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對人性以及個人價值的肯定,要求要解放人類的個性,使得人人平等,并且關注人類的精神需求。在我國,人文關懷的本質就是在與他人交流時明確對方作為人的主體性,并且對其進行人生價值的關懷,最終實現使人朝著個人自由方向的發展。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人文關懷其實指的是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不同個性,并且對此加以關注,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與學習積極性,繼而實現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
一般來說,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以及語文素養,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學校和教師卻把應試教育放在了第一位,學校、社會和家長在評價一個學生時,往往也只是看學生的分數和成績,而淡化了學生的其他特長,這些現象在中學階段極其明顯。因為中學階段是學生升學壓力最重,選拔競爭最為激烈的階段。再加上評價體制和外界對教師的評價也是以成績作為重要依據,這就使得應試教育這根指揮棒一直掌控著中學語文教育教學。很多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工作中,只是一味注重讓學生堆積看得見的知識和信息。在講解文本時,偏離了語文人文精神的學習,走向了理性分析為本位的科學時代,而忽略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讓我們著實感受到素質教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空虛乏力與病痛。
人生的中學時代,曾被人們喻為多事的季節,心理學上稱為“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生理和心理都會有質的變化,自我意識增強 ,追求自身發展。隨著知識的積累、智力的發展以及獨立安排生活道路這一客觀要求的逼近,而且學生本身的個人意識也在不斷發展成熟。學生越來越重視自我身心發展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并且開始嘗試對自身與他人進行評價。中學階段也是學生真正接觸世界、了解世界的開始。在這一階段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關懷,而鑒于語文是眾多學科中人文性最強的學科,中學語文教師就顯得任重而道遠了。
中學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人格修養、語言修養、情感素養和知識素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文素養。中學語文教師深厚的人文素養是從事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是從事語文教學的情感和思想基礎。語文教師必須用淵博的知識、高尚的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從教學上抓起,在課堂上實現,于生活中體現。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思想,從自古以來高高在上的“灌輸者”轉變成為與學生在平等意義上的“對話者”“組織者”“促進者”,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改過去被動接受為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與學生“對話”,要力圖改變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聽”的教學模式。在現代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使用帶有鼓勵性質的教學語言來對學生進行評價,要靈活應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適時、科學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懷著一顆寬容的心,引導那些犯錯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主動承認且改正錯誤。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可知,愛與智慧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更加愉悅的學習氣氛,繼而使學生更好地對自我認知,同時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反而要借助于生活來進行教學。”要讓語文教學生活化,語文教師首先要構建一個民主的師生關系,要多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融入他們的世界中,傾聽他們的心聲,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讓他們滿懷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大都來自于生活,在教學時,教師要做到讓教學貼近生活,用生活的經驗去解讀教材,繼而要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把在文章中感受到的美再次在生活中再現。
語文課堂教學不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更重要的還是要通過每一篇精挑細選的課文來促使學生的思想、情感發生轉變,繼而使學生對世界產生新的認識。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科優勢,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學生自身需要出發關注學生的個性、情感和道德,使整個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甘業平.淺談中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3).
[2]王巍.中學語文問題探究教學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