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才兼備”“德藝雙馨”這些具有古人智慧的詞語,都是對一個人素養、品質的最好贊美。可見,“德”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價值觀念之一,也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標準。語文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學科,其基本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聽、說、讀、寫來展開的,并且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可以作為德育的源泉,中職語文教師要懂得如何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培養中職生良好品質和行為素養,讓語文不再只停留在“教書”,更要往“育人”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著名的近代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而學做人,這其中就包涵了德育的目的。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很多都是由于中考失利轉而走向專業的路線,或者是明曉自身知識薄弱退一步走向的中職教育。因此,他們的成績和學習興趣一般來說都是普遍偏低的,有些還或多或少存在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盲區,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果不及時遏制,將會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埋下隱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其必要性。以下本文將對此展開幾點簡要的論述,希望對同仁有所幫助。
一、德育的內涵及對中職生開展德育的必要性
從狹義上來說,德育的內涵主要指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和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誠實守信、公平正義、愛國守法等等。一般來說,對學生開展德育的教學形式主要是通過專門的課程,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品德與社會等,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與素質。其他的教學形式就更加豐富一些了,比如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聯系各個學科開展德育等,讓德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德育,有其必要的教學依據。首先,語文教學內容的特點決定了在實施德育過程中具有的便利性。語文教材中涵蓋的信息十分豐富,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還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慷慨激昂的詩詞、想象空間豐富的文章,都是通過文字的表述、情感的表達才具有了思想研究的價值,這為我們實施德育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條件。其次,對中職學生開展德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素養。職業類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包含了校企合作的因素,很多都是三年學制,兩年在校一年企業實習,然而在學生走出校園之前,我們對其開展良好的職業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再次,從促進中職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素質教育改革的角度來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為必然之舉。
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主要措施
(一)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1.為人師表,以自身品質熏陶學生
為人師表,這是對教師的一種贊美,但同樣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要求。我們不能只享受表面的光鮮,而不去真正做到名副其實的“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在中職教育教學中尤其重要。因為,我們要想對中職學生實施德育教育,那么首先,我們教師自己就要切實做到,否則,其身不正,又何以正他人。中職學生每日與教師朝夕相處,久而久之CwiFLajRaB4h6QWjs99ZFQ==,學生可能會在不經意間從教師的身上學到某個習慣或者行為的特點。比如有的教師習慣性的上課遲到,有的則喜歡穿著拖鞋給學生上課,雖然都是一些小問題,但是這些都將直接影響到中職學生,在學生的印象中落下“隨便”的概念。烏審斯基曾經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如果我們的中職教師能夠舉止端莊、溫文爾雅、談吐不俗、待人謙和、誠實守信等,那么在潛移默化中定能影響到中職學生,對學生產生積極作用,激勵他們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2.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幾乎是所有學校在實施德育教育過程中必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并且,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到了突飛猛進階段的今天來看,實施德育的主要內容依然應當是愛國主義教育。國是家的大集合,家是國的小分支,常言道,“沒有國,何以為家?”中職語文教材中對家國情懷的理論闡述篇目還是有很多的,這為我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我愛這土地》,詩人艾青以無論生死都眷戀土地的鳥作比,抒發了深沉而真摯的愛國情感。在教學中通過寫作時代背景的介紹,多媒體展示日本侵略者對中國老百姓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畫面,激發學生踴躍發言,控訴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并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思想的升華,引導學生銘記歷史、不忘國恥,明白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來之不易,應當珍惜,更應當發奮學習,報效祖國。
3.結合課堂文章閱讀,滲透人生價值觀教育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感悟和體驗創作者經歷,從而激起學生想要再次創作的熱情,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這一過程,帶有充分的能動性和強烈的個性特征,給予了中職學生最大限度的思維想象空間,對于滲透人生價值觀教育有很大的幫助。
比如《沁園春·長沙》一詞中針對人生價值觀來看,我們可以向學生傳遞好男兒志在四方、在年少時期樹立遠大理想等思想,因為,這首詞從作者來看,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毛澤東先生的代表作,既然是偉人的作品,那么其心胸、氣度自然不凡,整篇文章都散發著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青春氣息。通過讓中職學生閱讀這篇詩詞作品,學生可以在反復誦讀之間體會到偉人在與自己相同年齡時所具有的理想和抱負,從而激發學生暢談自己理想與信念的熱情,明確自己的青春使命,讓學生變得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奉獻,在今后的健康成長道路中實現自身人生價值。
又如在教學老舍的《我的母親》一課時,我們可以將本文作者老舍先生所表現出的對母親深深懷念和感恩之情傳遞給學生。教師可以一邊讓學生閱讀文章,一邊要求學生標記出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如“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句話中,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帶給自己性格方面的教育,即外弱內剛,深深的感激之情,更凸顯了對母親這位給予自己人格教育的人深厚的緬懷,讓感恩這一德育主題落到了語文教學的工作實踐中。
(二)在課外活動、課下作業中滲透德育
中職學生與普通中等學校的學生不同,因為他們雖然或許在學習成績上不如普通中等學校的學生,但是他們具有特殊的優勢,那就是職業技能。擁有職業技能的他們,在實施課外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將會更加方便。他們可以更好地運用自己所學的職業技能參與到社會奉獻中,從而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喜悅和成功。比如中職語文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加義務植樹、愛心捐助和學雷鋒做好事活動。具體來講,如學習家電維修的學生,可以舉辦義務維修活動等,讓中職學生在這些教學活動中,學會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心理活動,從而主動調節自己的心態,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豐富中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其綜合素質,讓素質教育落到教育教學的實處。
概言之,在中職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應當摒除以往職業技能教學為重點的落后思想,強化技能教學與德育培養的雙向發展,避免學生走出校園后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為此,本文提出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想法,并且在實踐中也做出了以上的幾點相應嘗試,力圖通過我們所有的中職語文教師協同努力,讓中職學生向著多元化、全方面發展,使素質教育落到工作實處。
參考文獻
[1]李茸. 文以載道 道以育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南方論刊,2013(S1).
[2]李霞.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功能[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0(08).
[3]王海鷗. 文道結合,德智統一—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中國校外教育,2014(08).
[4]班鳳晶. 破冰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三課走”策略[J]. 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