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語文課堂應當是感性認識、體悟與理性的分析、推論的有機交融。感性的認識、體悟體現在文本的朗讀、字句的咀嚼、情感的體驗上,這是作為一個學生進入文本的唯一途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學生去真正讀懂文本,理解作者,進而完善自我。
【關鍵詞】有效課堂;《綠》;感性;理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如果簡單以操作指令的方式要求學生機械化地記憶的話,語文這一極具人文色彩的學科必將墜入顢頇的淵藪。那么語文課到底要給予學生什么?這或許是我們應當思考的問題,而筆者在教學《綠》的過程中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探究。
一、在感性中選擇教學的邏輯起點
在教學《綠》的過程中,請學生預習了課文,并以自己的閱讀所感為基礎提出了自己的疑問與困惑。而這些疑問和困惑恰恰是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的一種感性認識的體現。筆者覺得,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恰恰是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契機,因為這些感性的認識既表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又揭示了語文課堂的拓展深度,正是語文課堂教學邏輯起點的最佳選擇,同時也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最佳依據。
1.梅雨潭的綠是怎樣的?我覺得特點好多啊,有些暈。2.作者的感情讀下來是喜愛贊美的。為什么要反復說自己“驚詫”呢?3.作者為什么反復強調我第二次來到梅雨潭的時候,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而且還特意強調了“不禁”?
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表明,學生對自己所提出的疑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這顯然對于課堂的推進有著莫大的幫助。與此同時,教師也很好地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取舍,精簡了課堂的層次,為課堂教學實效的提高打下了基礎。
二、在感性中篩選,在理性中辨析
課堂教學的關注點在“教”還是在“學”,這是我們在語文課堂設計中必須做出的選擇。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習者在語文學科的系統學習中獲得的關鍵的、共同的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其中包括語言結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品質、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等語文核心素養。
1.梅雨潭的綠是怎樣的呢?讓我們隨著作者的行蹤,一起來看一看。2.這些詞語中,你覺得最能用哪個詞來概括梅雨潭的綠如此眾多的美?3.我們來觀察一下,你覺得作者筆下的綠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第一個問題的設計中,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在遵循作者寫作思路的基礎上去篩選信息。學生在篩選的同時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恰恰和我們閱讀的常規邏輯是吻合的,也是符合學生閱讀習慣的。學生的篩選必然是眾多的,但從眾多的信息中還需要一種辨析、提煉的過程,于是筆者設計第二個問題的活動,在具體的辨析情境中,學生會在感性體味的基礎上做出理性的抉擇。而第三個問題的設計更是教師以自己的閱讀經驗來引導學生。當繁雜的信息沿著作者描繪的思路逐步展開時,學生的觀察、理性的思索也隨之展開。與此同時,他們的發現也慢慢地呈現:隨著作者的觀賞,梅雨潭的綠慢慢地由淡而濃,由單純色彩的美好,慢慢表現出光澤的美好、質地的美好……而這些美好的內涵也隨著作者的生花妙筆越來越豐富了起來,這一過程的實施對于學生閱讀方法的培養、閱讀習慣的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感性中品讀、在理性中深化
筆者在曾經的公開課《綠》中有這樣的一個環節:
提問:你覺得作者對這奇異醉人的綠有著怎樣的情感?
生答:喜愛贊美之情。
師問:為什么?請說說理由。學生的回答較為熱烈。請同學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加強體會。很顯然,學生的咬文嚼字咀嚼僅僅停留在個別的字詞句上,并沒有深入文本的情境中,而隱藏于文本中的深意則被輕描淡寫,遺憾地給流失了。為此,筆者在本次課堂中做了調整。
1.隨著“綠”的內涵的不斷豐富,作者的情感在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隨著作者筆下綠的描繪,對相關抒情、議論字詞句的咀嚼、歸納:一種獨有的至誠至愛,滲透在那細膩的寫景中,層層渲染,一步步推向高潮。
2.同學們,在你們鑒賞這“奇異、醉人”的綠時,有沒有發現作者在寫法上的一個奇特之處?
明確:本文無論是描寫還是抒情,作者一直把綠當作女性在寫,展現了一種極致的柔美。
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把梅雨潭的綠當作女性來贊美呢?
明確:在文化傳統中,“水”這種意象就有著女性和愛情的內涵。個人的家庭生活體驗使作者形成了他獨有的審美情趣。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一個具有如此文化修養、審美情趣的朱自清,在秋季的一天,遇到了那奇異醉人的綠,此時此地的他,其內心會想些什么呢?
推測:親近美妙難得……
小結:梅雨潭美得如此純凈、溫潤、柔和……,這恰恰與作家心中的渴望,那深沉的文化感知,那獨特的審美理想相契合,這是何等的難得。這正是作者獨特的驚詫,一種只屬于他自己的感受。
在這一系列環節中,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追尋作者的敘述步伐咬文嚼字,不僅將視角放在“點”的細節上,更將視野開闊到“面”的掌控上。在感性的品讀文本的感情流動中理性地把握作者的心理變化、思想變遷,進而理性地深入文化現象、拓展審美情趣。這才讓語文課堂不僅具備了語言學習的本質,更兼顧了文學內涵的豐厚。感性的認識與理性的思考有機地結合,才真正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感悟發現的真實的學習平臺。
綜上所述,有效的語文課堂應當是感性認識、體悟與理性的分析、推論的有機交融。感性的認識、體悟體現在文本的朗讀、字句的咀嚼、情感的體驗上,這是作為一個學生進入文本的唯一途徑。而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是在前者基礎上的深化和升華,是學生從單一的文本閱讀中出走,來觸及文本所植根的一種廣泛而豐富的文化土壤——那深刻的思想、靈動的精神、新穎的審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學生去真正讀懂文本,理解作者,進而完善自我。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