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中小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語文課堂的必須。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必定能陶冶中小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主動探究的動力,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學生閱讀總量的增加得以實現。
【關鍵詞】多媒體;閱讀;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其中要求學生有信息意識,有數字化生存能力,能主動適應“互聯網+”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對于語文老師來說,隨著中小學多媒體“班班通”的建成,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已成為必然。一方面讓多元的信息與語文的人性相碰撞,提升學生掌握信息的意識,另一方面又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多彩的平臺,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讓語文課堂夢想成真。
一、多媒體教學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應當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初中語文課文中,不乏散文、小說、劇本,單純依靠文字來理解教學內容,無疑是枯燥乏味的,尤其一些寫景的文章,往往需要結合圖片來理解。生動可感的電教媒體,具有展示直觀形象立體畫面的優勢,使以往教學中無法表現出來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美景。在教學《三峽之秋》時,我設計了三峽早晨、中午、下午、夜的四幅圖片。圖片展示三峽一日中早晨的明麗、中午的熱烈、下午的平靜、夜里的朦朧的畫面,讓學生欣賞時,朗讀配有音樂、文字、畫面,文字根據朗讀速度滾動,圖片隨著朗讀速度切換,這就將學生帶入了充滿秋天氣息的三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讀通了課文,讀懂了課文,讀透了課文,學生審美能力得到了拓展和升華,這不得不歸功于多媒體的輔助。
二、多媒體教學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多媒體的運用有益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主動探究。例如《蘇州園林》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筑的說明文,內容枯燥,學生對說明文的知識知之甚少。我精心為學生展示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一組經典圖片,學生一下對眼前這座古樸精妙、小巧玲瓏的園林建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探究愿望。這時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如果你對園林的建筑特征感興趣,請到第一組合作討論;如果你想知道課文的說明順序,請到第二組進行探究;如果你想研究園林的布局美,請到第三組展示智慧……這樣學生很自然加入不同的探究小組,選擇有興趣的探究點,探討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導,多媒體教學將合作、探究的學習動力推向高潮,使語文課堂展現出全新的面貌,探究的深度和廣度超出預期。
三、多媒體教學提升了學生批判質疑的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西峽的“三疑三探”叫響全國,其精髓在于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質疑能力。《中國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具有問題意識,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等。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歷來是初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難題。電教媒體的運用,豐富了學生的感知,大腦接收信息的總量倍增,使認知層面更深,無疑增添了學生質疑的底氣和能力。如我在講授《范進中舉》時,首先將范進、孔乙己的形象和生活經歷,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讓學生閱讀、對比,然后提出問題:現實中,范進和孔乙己這兩種人,誰的能力和素養更強?二十分鐘后,討論結果令人佩服:范進要強些。原因有三:
范進孔乙己
在生活困窘時,范進能放下“文人”的架子去向老丈人借錢放不下“文人”的架子,僅靠偷竊
有經商意識,插草標賣雞,就是一種廣告行為,在商品經濟的今天,這一點很可貴一點商品意識都沒有
與人交際能力高,在饑寒交迫時,仍有朋友約他趕考,中舉后與鄉紳貴人攀結自如交際范圍只限于未成年人,在自欺欺人中生存
以上的感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答案豐滿而充實,深遠又有現實意義。學生的質疑興趣被提起來后,我又順勢引導,在大屏幕上又播放一組不同行業領軍人物的成長經歷,對比范進死讀書的悲哀,學生很快就能認識到在當今就業多元化的形勢下,成績和分數都不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養才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只有全面發展,才是現代學生的追求。
四、多媒體教學使師生閱讀總量的增加得以實現
看過中央一套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的觀眾朋友,想必都對年僅16歲的才女武亦姝印象深刻,試想單憑書本她能過關斬將勇摘桂冠嗎?繼《中華詩詞大會》之后,央視新近又推出《朗讀者》節目,就是為了契合政府大力倡導全民閱讀的大環境。像中小學生平時的閱讀只限于書本,又遠離圖書館,閱讀面狹窄,海量閱讀很難達到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而教師平時工作千頭萬緒,很難擠出時間擴大閱讀量,多媒體——這個比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存儲量還大的“百寶箱”填補了師生這方面的不足,使更多的“武才女”成為可能。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多媒體出示了同一題材的小說《變色龍》《范進中舉》片段讓學生欣賞、比較,增加大腦的閱讀信息。平時還利用早讀、午讀、自習課等時間,選一些時代性強的片段或“心靈雞湯”在大屏幕上即興閱讀欣賞,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閱讀到各種各樣的文章,既增加了學生課內外閱讀總量,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又陶冶了文學情操,實現了高效課堂和海量閱讀的設想。
五、總結
隨著中小學辦學條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必須。老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的現象最終成了歷史。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艘航行的船,那么多媒體手段就是一片迎風飄揚的帆,載著語文課堂的期盼,在知識的海洋里夢想成真。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