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是現今一線教師需要探討的難題之一。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素質教育隨新課標的改革,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題材設計、學生學習方式方法等都更加貼近生活。一個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與語言運用能力在整個生活和交流中占重要的地位,要從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將語文知識與能力應用于生活,從中獲得啟發,提取生活中的素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能力。
【關鍵詞】民族地區;小學語文;生活化
【文獻標識碼】G633 【中圖分類號】A
一、從實際出發,理智思考
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社會、生活作為語文的場所是無限的,國內外、歷史的、現實的、各個階層各個行業,都在向學生進行語文教育。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都要運用語言,只要運用語言,就會給少年兒童以影響,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因此,教學活動是不可能離開生活而單獨存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
所謂“生活化”,即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模糊認識,將抽象、虛擬的文本內容放置于現實生活中,加以直觀顯示。語言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國際性的交流工具,我們要學會“取之于生活,用之生活”。將文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需求中相互轉化,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具體使用。
如三年級漢語文下冊第二課《爸爸的手》一文,父愛往往不如母親的愛來得直白,卻又是滲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文章用短短300字描寫了爸爸的手以及講述了爸爸的手都為“我”做了些什么:一是抓住我的兩只小手,高舉我飛翔;二是下雪天搓手帶來溫暖;三是夏天為我打蚊子、扇扇子;四是用他那靈巧的手為我做凳子、做玩具槍,最后總結他的手為我帶來溫暖、帶來快樂、帶來幸福的童年。
(一)轉變觀念,優化課堂
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教學手段越來越有創新。課堂講授教學是普遍的教學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教學方式。從一線到牧區,語文教學可以說是不太講究教學方法的教學:教識字、教詞語、教文本、書寫練習,余下的就是“大量積累、自讀自悟”。實際上,教學活動就是一次次文本與師生的對話,在課堂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彰顯教師“主導”作用,將狹窄的語文知識課堂教學引入到社會生活中,把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使語文課堂更加“接地氣”、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
(二)觀察生活,學習文本
學習一門語言最終目的是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通過研究有效教學,努力實現一般狀態的有效課堂,著力解決語文教學自身關鍵問題,從而達到語文教育教學目標,形成與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相適應的教學。如《荷花》一文,本篇散文優美而有節奏,我利用多媒體、實物標本向學生展現荷花池與荷花,學生一邊從多媒體、標本觀賞荷花,一邊感受文章表現的精彩內容。將生活與文本內容結合,最終來實現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荷花的品性。
(三)綜合運用、內容再現
民族地區資源匱乏、條件有限。學生在本民族語言、本地區方言等語言環境影響下,覺得漢語文難學,沒有環境來加強鞏固。普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師生產生誤區,認為只要認的漢字多,會讀、寫,口頭運用靈活自如就可以。實際上,應該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生活相結合。
在語文教學中要多加入學生現實的生活元素,盡可能在課堂上反復出現文本使用的交流過程(重在體驗)。教學時,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情境,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知識、描繪的生活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習興趣,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會話文本、編排課本劇,可以讓學生表演。直觀展示生活,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如《夏夜多美》,教師假設情景:如果小朋友的紅領巾丟了、某個同學忘帶學習用具,作為他的同學,你會怎么做?討論時導入本課教學。小螞蟻不小心掉進水里——睡蓮姑姑聽見哭聲后讓小螞蟻爬上她的背(夏夜多美!)——小螞蟻回家蜻蜓來載它——天如此的黑,螢火蟲來照亮——星星看見了,高興地眨眼(多美的夏夜啊!),我在講解課文時先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同時借助多媒體展示“美麗的夏夜”,用夏夜的美麗襯托睡蓮、蜻蜓、螢火蟲熱情幫助螞蟻的心靈美,是它們助人為樂的品格使這個夜晚更加美麗。
二、現今民族地區漢語文生活化教學相關策略
民族地區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老師不會使用多媒體、學生像在聽天書。我們的課堂多數枯燥無味,幾乎沒有互動,都是“老師一味地教,學生一味地抄”填鴨式的教學,偶爾來上一點肢體語言,一堂課也就上完了,因此需要我們6841e2f52ff55b92944bc3c3d3ac78ef來改進教學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
現在的教學手段越來越現代化,在新課標要求下,教學活動由單一的識字、認詞、造句、教教材變為教學生。用適合學生吸收的教學形式去組織教學,優化、整合資源,拓展文本知識。如《小馬過河》告訴我們:做什么事不能光聽別人的看法,也要自己去親自試一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咕咚”來了》告訴我們:遇事要弄清真相,問個究竟,而不應聽信傳言,盲目從事。我將三年級上、下冊這兩篇課文糅合到一起優化教學內容。
(二)開放式教學
課堂生活是學生必須經歷的歷程,隨著教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課堂生活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多說、多用、多交流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課堂教學強調“用語言去學”和“學會用語言”,而不是單純地“學語言”,更不是“學習有關語言的知識”。如生活化教學策略,突出生活情景的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魚骨式教學(總結)給學生主干讓學生“添磚加瓦”,把語文課堂目標的內容表述得豐富多彩。這樣一堂課下來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即在日常的社會、生活、家庭、學習、交往活動中,學生已然有了知識。
(三)評價多元化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的課程評價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方式,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生活化的小學語文教學,在評價方面,教師要從單一走向多元化主體。如學生間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從不同層次、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學習、發展、技能、素養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更加促進自己的發展。
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在現實的教學實際中,我們要根據實際不斷地優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整合多種文本材料、教學經驗、教學方式、方法展現來使語文教學生活化。為學生提供課內外的教學條件,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使用漢語交流的能力。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教學要充分實現‘用中學’‘學中用’”,而生活化教學正將我們的課堂教學引向這一目標,追求“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是民族地區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最高目標。愿生活化教學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提升新的高度,使素質教育、有效教學、高效課堂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吳忠豪.建國以來小學語文教學概述[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2]再隋.語文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
[3]余蕾.語文教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孫欣.找尋生活中的語文元素——淺談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21).
附 注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GB[2015]MSZX023)。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