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小的點撥,看似隨意,實是教師專注聆聽學生的發言,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準確把握文本價值,以生為本,以學導教的教學機智與智慧所在。這樣的“導”,實在是缺少不得!
【關鍵詞】閱讀教學;“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要發揮好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導”,即指導、引領、點撥作用,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另外,從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征出發,也非常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給予指導、引領和點撥。
一、“導”有過程,還學于生
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學”。“導”的目的就在于促進學生的閱讀實踐、體驗,提升學習質量和效果,而不是為了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閱讀教學中,教師絕不能包辦、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要充分展開學生的閱讀體驗、感悟,學生能自己弄懂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弄,能“放”則“放”。學生不能獨立完成的,教師就“扶”一把,“拉”一把,引領學生到達“知識高地”“跳一跳摘到果子”,但這樣的“引領”絕對不是牽木偶似的生拉硬拽,更不是把道理、概念一講了之。如蘇教版第十冊《大江保衛戰》中有一個典型的寫作方法——點面結合。對于這種寫作方法,學生在蘇教版第八冊《天鵝的故事》中已有過“初見”。但年級不同,對學生的要求也不同。
教學時,教師要言不煩,聚焦寫法:“作者既寫保大堤的群英圖,又寫其中的典型人物黃曉文,這是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呢?”當學生說出本文運用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后,引領學生做深度思考,“那老師能不能把鐵漢黃曉文拔鐵釘的事例去掉呢?或者把官兵們大堤搶險這部分去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話文本,積極體驗、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展開交流:“這怎么行呢?如果去掉描寫鐵漢黃曉文拔鐵釘的部分,就少了個大特寫,讀起來不夠感人。”“官兵們大堤搶險這部分也不能去掉,光黃曉文一個人,怎么能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呢?”“既寫群體搶險的場面,又寫典型人物的表現,這樣才能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也更能突出抗洪官兵的鐵漢本色。”
接著,讓學生說說“這種寫作手法可運用在哪些場景描寫中?”這一句不僅將讀寫相連接,還將語文學習由課堂引向生活,指向實踐運用。學生說到了拔河比賽,說到了運動會,說到了大課間活 動……為后續的習作表達大開“寫”路。
二、“導”貴有法,助力生長
蘇教版第十二冊中《孔子游春》一文,感悟“水是真君子”這句話的含義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所在。如何化抽象為形象呢?經過一番學情分析,教師找到了化解之道。其實,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水是最熟悉不過的事物,他們也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只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和閱讀積累來理解,這個難點就能迎刃而解。果不其然,教學時指導學生運用此法來理解和表達,學生與先哲孔子心靈相通,達成了共識: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因此,水是有德行的。”“水穿山巖,鑿石壁,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都要奔向大海,就像詩句所寫那樣,‘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它是有志向的!”“水是那么溫柔,裝到什么形狀的容器里就變成什么形狀,它會因為別人的需要而改變,它仿佛有情義。”“水能蕩滌污垢,它能洗凈萬物,比如人們用水來洗衣、洗菜、洗鞋……水能去凈污垢,干凈他人,它的確善施教化。”
從學生的交流可以發現,學生運用教師指導的閱讀方法,從已有的生活實際和知識儲備出發,不僅理解了難句,感悟了“水”的品質,而且有理有據地進行表達,在理解能力和言語能力方面都獲得了生長。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方法指導,不僅能化解學生閱讀難點,還能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所獲益和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閱讀能力,提升語文素養,獲得該有的言語生長。
三、“導”有取向,促生建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學生的多元解讀,教師要在課堂上起到該有的價值引領作用,在課堂上絕不做“墻上蘆葦”一邊倒,要把握文本正確的價值取向,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學習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當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偏差時,教師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應果斷智慧地進行點撥,通過學生自己的感悟實踐建構正確的認知。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細讀每一篇課文,明確文本的價值取向,做到心中有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全文表現了波蘭作曲家肖邦的愛國情操,謳歌了肖邦至死仍戀故土的愛國精神。在教學中,有學生認為“肖邦在波蘭遭到歐洲列強瓜分之時離開自己的祖國,是缺乏愛國精神的表現”。頓時,全班學生議論紛紛,有不少學生表示贊同。教師隨即從兩方面加以點撥:(1)出示肖邦離開祖國前身體情況的小資料,讓他們知道肖邦當時身患肺結核,如果留在戰火紛飛的祖國,不僅不能保家衛國,而且會因為缺乏治療而白白喪命。(2)留意肖邦在異國他鄉所做的事情。課文3、4小節中的一些詞語“跳”入學生眼簾,透過“悲憤欲絕”“日夜思念”“全部傾注”“徹夜作曲”這些文字,觸摸到了肖邦火熱的愛國心,學生對于肖邦的形象得以自我建構,文本的價值取向也得以“回歸”。
又如在教學《彭德懷和大黑騾子》時,有學生認為“彭德懷太絕情,不應該把為革命立大功的大黑騾子殺了”。教師順勢點撥,“如果不殺騾,會有怎樣的后果?請聯系課文內容來答”。學生對話文本,沉潛文字,有了答案:“如果不殺,戰士們就走不出草地,革命就沒有了力量。”“部隊已斷糧了,不殺,誰都走不出草地;殺騾,能救戰士的命。”“彭德懷是為了戰士,為了部隊的生存,為了保存革命力量,才忍痛割愛。”
一次小小的點撥,看似隨意,實是教師專注聆聽學生的發言,密切關注學生的思維動向,準確把握文本價值,以生為本,以學導教的教學機智與智慧所在。這樣的“導”,實在是缺少不得!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