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話教學有助于實現多元有界閱讀教學,使師生在多元的解讀和必要的界限之間獲得閱讀教學的有效張力,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真正貫徹落實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多元;對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改”以來,我們結合接受美學、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等理論基礎以及文本多義性、學生差異性等現實依據,倡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多元解讀,以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多元解讀卻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
一、矯枉過正的“多元解讀”
學習名著專題時,有同學在閱讀了《水滸傳》中的武松斗殺西門慶、武松醉打蔣門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等情節后,認為武松應將西門慶、蔣門神、張都監等惡人交給官府衙門,用朝廷律法來懲罰他們,但他竟用殘忍的暴力將人打死,這種行為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文明”“和諧”“法制”“友善”相違背,應當加以批判。
筆者還曾聽過一位新教師執教澳大利亞女作家泰格特的《窗》。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說,讀者通過一扇小小的窗,看到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故事,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景,更看到了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當教師講到靠窗病人的人物形象時,學生都說善良樂觀、心靈美好,沒有什么異議。但當說到遠窗病人時,爭議就來了,有人說遠窗病人自私自利、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但也有人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遠窗病人有這樣的想法和所作所為很真實,是情理之中的。該教師為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竟然對這位學生連聲稱贊,夸獎他見解獨到。
二、“多元無界”的原因探析
童慶炳先生在《文學理論教程》中指出:“閱讀接受一方面存在著審美差異性,是多元的、無限的;另一方存在著社會的共通性,是有閾限、有范圍的。”這正是一些專家學者所提出的閱讀鑒賞中的“多元有界”理論。在閱讀教學中倡導多元解讀,必須遵循立足文本、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等幾個原則。而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種種“無界”現象,正是由于沒有遵循以上原則。
如《水滸傳》的故事是發生在一個統治階級腐朽殘暴、貪官污吏互相勾結、地痞惡霸橫行霸道的黑暗社會中,底層百姓只有堅決地與惡勢力斗爭到底,才能繼續生存,別無他路。可是學生脫離文本,脫離故事的時代背景,以今律古,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衡量、評價古人的行為。因此,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產生曲解誤讀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對話教學的閃亮登場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理論的引入有力地推動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進程,為我們進行多元有界閱讀教學開辟了新的道路。
(一)與文本對話
1.教師與文本對話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由于受制于教參的權威,教師總是習慣將教參的內容和標準答案灌輸給學生,極少對文本表達自己的理解。或許由于這一原因,很多教師養成了不親自閱讀文本的習慣,上課抱著教參照本宣科。而當多媒體技術滲入教學領域中后,很多教師更輕松了,上課前從網上下載一個別人制作的課件,上課時直接展示給學生看,課件展示完了,課也算上好了。教師與文本之間這種對話的缺失,導致了教師對文本的生疏,也直接限制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多元解讀的有效引導。
另一方面,為避免形式的多元、表面的熱鬧,確保多元解讀的有效實施,更需要教師與文本的對話。相較于學生,教師在知識儲備、文化修養和生活閱歷等方面都有其優越性,在閱讀文本時能形成比較成熟而深刻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有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誤讀,教師能及時給予引導指正。
2.學生與文本對話
首先,培養閱讀興趣。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曾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閱讀興趣是維持閱讀活動的動力之源,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興趣,閱讀才能融入學生的生活,這樣的閱讀才能持久而有意義。因此,要有效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可以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在實踐中,可以采用故事導入、懸念設置、創設情境、熱點透視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特級教師胡明道在上蒲松齡的《狼》這課時,以作者蒲松齡的故事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文本的閱讀興趣,積極主動地與文本進行對話。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老師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是我的同行,教書之余,他在路邊擺一個茶攤,無償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為他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故事,里頭有個人流汗,有個人流血,還有一個在笑。我這個故事講得好不好?
生:(齊)不好。
師:聽完這個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擺茶攤的人是誰?
生2:故事中的人是誰?
生3:為什么會流汗?為什么會流血?
生4:老師怎么會有時間擺茶攤?
師:這么多問題,一定想知道結果,對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擺茶攤的主人寫的一篇文章《狼》。
其次,指導閱讀方法。進行多元解讀閱讀教學,既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又要注意避免學生隨心所欲地誤讀曲解,這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比如在閱讀抒情性很強的文 章時,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放聲誦讀的方法來更真切地體會文中的情感;而靜心默讀的方法可能比較適合需要進行邏輯思索的閱讀。特級教師黃厚江認為,次分析和內容歸納也是重要的閱讀方法,他指出“不管是否有關于文章思路的題目,你總要先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由什么說起,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再寫什么,前后內容是什么關系”。
(二)與學生對話
1.教師與學生對話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段話至少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第一,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應該在平等的關系中進行。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是高高在上的,教師的話就是一種權威,不容質疑與反駁。對話理論卻對此發起挑戰,強調了對話的平等性。“平等”是師生對話的前提條件,只有在平等的關系中,學生才有勇氣把自己對文本的見解大膽地表達出來。而要構建這種平等關系,就需要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與教師的對話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悅。
第二,教師在對話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是閱讀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美國的多爾提出了“平等中的首席”這一概念,他指出:“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權威也轉入情境之中。”
錢夢龍老師上《故鄉》時與學生的對話能充分體現教師這位“平等中的首席”對教學活動的有效引導。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斷:
生1:(舉手提問)魚怎么會有青蛙似的兩只腳呢?
生2:是啊,魚怎么會有兩只腳呢?
生3:有!
師:什么魚啊?
生3:娃娃魚。(眾笑)
師:啊,你真是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可是我沒有看到過,你們看到過沒有?
生:(齊)沒有。
師:然而少年閏土就知道這種魚,這說明什么問題?書上怎么說?
生4:說明少年閏土見多識廣,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這里,教師既誠實地向學生承認自己也沒有看到過有兩只腳的魚,又非常機智及時地將極可能滑出界的意外問題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加深學生對少年閏土這一形象的認識。
2.學生與學生對話
相對于師生對話,學生之間沒有“權威”的隔閡,因此,生生對話更容易被發起。在同學之間,學生能更自然地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見解,便有機會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助于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
在生生對話中,學生不僅要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很多時候在與同學的辯論中,為了說服對方,還要條理清晰地說出自己思索的過程,這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極大幫助。
開展生生對話時,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點,才能更好地進行多元有界閱讀教學:
第一,要為學生營造自由和諧的交流氛圍,確保人人參與。傳統的語文課堂常常是教師一個人唱主角,幾個語文水平較高一點的學生當配角,大部分學生當觀眾。在倡導多元解讀的課堂中,如果沒有自由和諧的氣氛,那生生交流很可能會演變成少數學生的個人表演:語文水平高一點的學生侃侃而談,語文水平低一點的學生因為怯于發言而當沉默的聽眾,所謂的對話也將成為空談。
第二,學生之間交流的話題應該是圍繞文本展開的,是與閱讀教學相關的,切忌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
第三,當學生對文本的交流浮于表面、囿于低層次,甚至出現誤讀曲解時,教師應及時予以引導指正。
第四,生生對話要避免流于形式,應摒棄表面熱鬧實則空洞的虛假討論。
對話教學有助于實現多元有界閱讀教學,使師生在多元的解讀和必要的界限之間獲得閱讀教學的有效張力,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真正貫徹落實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