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結合當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立足新課程改革的思想,革新德育教育觀念、創新德育教學模式,實現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從語文學科“工具性”來講,它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思維工具以及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從“人文性”來講,它是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完美人格的有效途徑。多年以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關于語文學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爭論一直從未停止。而應試教育的理念,則強化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了“人文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要求教師強化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突出小學語文對學生思想品德修養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當重視語文學科工具性,同時也不能忽視人文性。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又有哪些有效的改革對策呢?下面對此進行了分析。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的問題
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是踐行語文學科“人文性”特征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存在不少問題:
(一)忽視德育教育重要性
對于國內絕大部分教師而言,應試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應試教育的體制,往往強化的是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正是因為這種不健全的教學制度和教學思想,使得廣大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忽視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過度重視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背離了新課程改革關于強化語文學科道德教育的初衷,從而使得小學語文教學一直處于低效狀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終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二)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失偏頗
從生物學的角度講,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很多行為習慣都是通過“模仿”形成的。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尚未形成系統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的一切行為習慣往往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和感染。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一切價值觀念、對真善美的認同、對假丑惡的攻擊,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重視自身的人格塑造,強化自身的人格和道德品質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有失偏頗,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自身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而一些偏差極大的角色定位,是導致當前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
(三)不良風氣影響德育的滲透
近期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叫作“人民的名義”,主要講述的是一些貪污腐敗、拜金主義、誠信和愛心缺失的社會現象。雖然只是一部電視劇,卻深刻地反映了當前我國所面臨的一些社會問題。不良的社會風氣,是腐蝕社會的蛀蟲,并對新生代的小學生產生一些不好的影響。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即使教師全力以赴地給學生滲透德育教育,但是,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他們會發現,教師所講授的一切知識,不過是“理論化”的東西,和實際的情況相差甚遠。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學生會對自己所形成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質疑,認為學校所學習的知識過于“幼稚”。由此可見,不良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弱化了教師德育教育的效果,最終影響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以上,筆者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結合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看出:教育體制、社會風氣以及教師的角色定位等是影響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德育教育
對于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而言,他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實現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首先必須轉變自己傳統落后的應試教育理念,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功能,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提升,強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滲透良好的德育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創新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學生道德素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改變傳統單一的德育教育現狀,從多角度、多方位滲透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理論水平:
首先,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語文的閱讀素材,則往往蘊含著大量的德育教育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從閱讀的主題、人物形象的把握、語言的感悟以及情感的描述中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例如小學語文閱讀素材中,有很多凸顯優秀人物光輝形象的素材,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將這些人物形象的凸顯和語文學科的德育教育有機整合起來,促進學生思想情感的提升,實現升華人性的教學目標。
其次,在作文寫作中滲透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作文指導和作文寫作兩大環節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一些有趣的作文競賽和作文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競賽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教師在布置作文寫作題目時,可以多突出一些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這些都是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而教師對這種人文精神的強化,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由此可見,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結合當前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立足新課程改革的思想,革新德育教育觀念、創新德育教學模式,實現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秉義.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芻議[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4(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