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希望筆者這些年的教學感悟,能幫助辛勤的園丁們更好地投入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作文教學;情感體驗;情景描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作文的寫作類型眾多,因此闡發的寫作模式也有許多種,情感體驗模式則是其中最常見,也最易上手的類型。情感體驗式的寫作模式基于小朋友在生活中的真切體驗,這類作文賦予了作品人性光輝,讓文章有了脈搏、跳動的靈魂和真摯的熱忱。
一、小學作文寫作中寫作方式的探討
(一)情景描寫
小朋友基于年齡與生活閱歷的原因,文筆比較稚嫩,作文的情景基本只停留在陳述事實上,缺乏修飾和文采。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可以對美文進行仿寫,在《月光曲》一文中,文章對哥哥聆聽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所看見的畫面進行描寫,“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這是情景描寫的經典范例,教師授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貼切地感受情景描寫的奇妙之處,可以播放月光曲,讓孩子們更加真切地進入情境中。在情景刻畫時先設身處地地感受環境,文筆潤色可多運用形容詞修飾、運用比喻和擬人將情景刻畫更為真實生動。
(二)形象刻畫
小學生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個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運用美文啟發。例如《倔強的小紅軍》這篇文章通過對小紅軍的情態描寫,“黃黃的小臉……”這段描寫出神入化、直懾人心,一位可憐、可愛又倔強的小紅軍形象躍然于紙上。老師可運用此文引導學生對比聯想,激發情感融入,這個12歲左右的小紅軍若出生在今天,必然是無憂無慮、快快樂樂上學的年紀,可是生在亂世,小小的身軀就擔起保衛祖國的重擔,小紅軍的精神太偉大了,值得小朋友學習發揚。學生受到精神熏陶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形象刻畫在作文中的重要性,有助于他們將作文中的形象刻畫得有血有肉。
(三)情感刻畫
部分小朋友的作文充滿想象力,但過度的想象導致情節空洞,缺乏真情實感,也不具說服力。其實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有很多啟發孩子們感受親情、描寫愛的課文,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父親堅信兒子還活著,無視警察的勸告,在隨時可能遭遇二次地震的廢墟中尋找自己的兒子,“然而這位父親心中只有一個念頭……”這段折射出一位偉大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發掘親情寫作的素材,母愛、父愛之類的家庭親情,這種真實情感體驗很容易在生活中獲得。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作文亦會折射出真情實感。
二、作文教學中情感體驗模式的研究
(一)閱讀美文,積累素材
不少學生在初次練習寫作時,有無從下手之感。因此在寫作之初,我們可以從模仿開始,習作的過程就是從模仿開始、再到領悟真情的過程。通過大量閱讀優秀作品,從這些美文的字里行間中感悟情感體驗式作文的創作手法、寫作章法,再通過模仿,參透文章的大綱布局。語文課上老師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小練筆,如安排模仿句式練筆、仿構段練筆、仿篇章練筆等仿寫訓練,再如對情感體驗類的情節進行擴充描寫,把生活中真實的情感基調帶入寫作中,將文中角色與自己對調,融入課文中,進行改寫,對文章折射的情感進行探索,撰寫讀后感,等等。將這些練筆帶入語文課堂學習中,無論對準確理解課文,還是鍛煉創作手法都有好處。以教學《凡卡》為例,可以邀請學生深情朗讀課文,將自己想象成可憐的小凡卡,去感受凡卡對爺爺的想念,并鼓勵學生續寫小凡卡寫信給爺爺的后續故事,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給這封小小的信跌宕起伏的波折,但最終讓它抵達爺爺手中,爺爺接回小凡卡,從此凡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實踐證明,孩子們心中有愛,而這些穿插在語文課中的小練筆,也讓孩子們更加敏銳地發現寫作焦點。
(二)回歸生活,記錄點滴
寫作源于生活,尤其是情感體驗模式的寫作,與孩子們的生活感悟息息相關。心中有愛,情感才能躍然于紙上。老師們應該鍛煉孩子的感悟能力,使之獨具慧眼,運用敏銳的觀察力去捕捉生活中每一個可以激發靈感的情景。同時,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在生活中細膩的想象可以延伸出更多寫作的可能。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遺余力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學會感悟、體驗大情小愛等。此外,還可以營造氛圍,創造寫作情境,為學生打造一個“有情可抒,有話可書”的創作情景,從而激發寫作欲望。
(三)鼓勵為主,激發寫作興趣
教師的鼓勵在學生寫作中至關重要。教師可選取代表性的優秀學生作品進行班級朗誦,讓孩子們長期熏陶,從中學習,在優秀作文的競爭中寫出好文。還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當寫作課的主角,要求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朗讀自己作文中的“好詞佳句”,幫他們找出自己文章的優點,進行鼓勵發揚。而作文水平也在這些活動中潛移默化地鍛造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希望筆者這些年的教學感悟,能幫助辛勤的園丁們更好地投入語文教學中。
作者簡介:胡倩云,女,1987年生,江蘇蘇州人,本科學歷,畢業于南京曉莊學院,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