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能改變人生的厚度”,閱讀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形勢下,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有效助力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微課”“翻轉課堂”“家校互動平臺”等一批新鮮事物應運而生,讓閱讀教學更為高效。如何借助互聯網時代的便捷,整合教學資源,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真正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底蘊?結合本校實際,對“互聯網+讀書”教學實踐進行探討。
【關鍵詞】互聯網+讀書;微課;翻轉課堂;家校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發育、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得閱讀者得天下”已成為很多語文老師的“口頭禪”。對于閱讀的重要性,人們已經達成了共識,將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民閱讀活動。當“全民閱讀”連續三年寫入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時,當數字化閱讀成為國民閱讀的新趨勢各顯神通時,當各領域、各渠道、各媒體反饋出的閱讀之風漸盛時,作為基礎教育的一線老師,我們不由得不思索:“新閱讀方式的到來已經不可避免,我們應當如何應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那么,如何才能引導學生“多讀書”?如何才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海量閱讀”?如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借助信息技術,我們學校進行了嘗試:課內借助“微課”“翻轉課堂”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課外依托“家校互動平臺”推動學生海量閱讀。
一、互聯網閱讀“美味”當前,健康“飲食”亟待指導
(一)時代的期待——全民閱讀構建良好閱讀環境
中華民族本就有著優良的讀書傳統,崇尚讀書、詩書繼世之風綿延數千年。近幾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民閱讀。《“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推動全民閱讀”,將全民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開展了全國范圍的“書香中國”系列活動,動員各方力量,加強品牌建設,辦好各類讀書節、讀書周、讀書月等全民閱讀活動,大力倡導家庭閱讀、親子閱讀,發揮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的重要作用,推動全社會共同創造、維護少年兒童良好閱讀環境。
(二)技術的完善——信息技術搭建廣闊閱讀平臺
著名的喬布斯之問——“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不少有識之士開始嘗試建立各種網絡教育平臺,研發各種手機教學軟件。智能手機的普及,數據傳輸的強大,解決了種種困難,使各種新型教學模式得以輕松實現。
國家開啟數字化閱讀建設重點工程,推廣全民數字化閱讀工 程,組織開展系列專題數字化閱讀活動,大力提升全民數字化閱讀率;建設了國家級公益性數字化閱讀推廣、優質閱讀內容數字化傳播、移動閱讀數字化傳播平臺,與各類圖書館、農家書屋等終端聯網,向讀者提供數字化閱讀服務。中國國民數字化閱讀率逐漸超過紙質圖書閱讀率。廣大中小學均運用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授課,教育信息化要求我們把最新最快的知識盡快推送到學生手中。
(三)問題的凸顯——海量信息迷失正確閱讀方向
首先,網絡上的閱讀平臺層出不窮,電子書多得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其中的閱讀材料良莠不齊,年齡尚幼的小學生要是缺乏正確的閱讀引領,將迷失在浩如煙海的數字化閱讀中;其次,閱讀陷入“碎片化”,讀書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缺少系統的閱讀學習。瀏覽式的網絡閱讀,往往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這種快餐式閱讀,將導致文化修養和底蘊難以養成。
那么,如何既順應時代的發展,又避開其中的弊端;如何讓學生既享受網絡的便捷,又不空耗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里,準確高效地獲取知識;如何指導學生選擇適合的文學讀物,防止閱讀過程中“誤食”“偏食”。對此,我校開展了以下教學嘗試。
二、精烹課內“主糧”,細作課外“美味”
(一)課內翻轉,夯實閱讀基礎
電子書及其數字化閱讀方式憑借自身強有力的技術優點來勢兇猛,當大多數人已經由傳統的紙質閱讀開始轉向數字化閱讀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讓學生盡情享受數字化閱讀帶來的便捷,而又不陷入碎片化閱讀和快餐式閱讀呢?
要想學生能暢游在閱讀的海洋中,需得讓學生在課內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翻轉課堂”顯示出了它非凡的魅力。“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模式,重在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都能參與到閱讀學習能力提升上來,確保學生能夠個性化學習,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翻轉課堂”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較好的自主學習氛圍,重新構建學習流程,根本性地改變了學習方式,給教育帶來顛覆性變革,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和潮流,意義重大。在這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訓練。
依托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教學助手開展教學。教學助手由WEB端、PC端、手機端組成,圍繞課程教學閉環,集教材資源、課前導學、同步備課、互動課堂、在線檢測、課后作業為一體,基于教育云平臺面向區域與教師空間、學生空間、家長空間,以及手機客戶端(家校幫)互聯互通,為學校提供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流程常態化和個性化的一站式云智慧教學服務。以小學五年級課文《祖父的園子》“翻轉課堂”為例:
1.課前導學,為課文“加料”
我根據《祖父的園子》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創建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上提供演繹作者蕭紅的影片《黃金時代》,解讀課文的教學微課視頻,在10分鐘內教師介紹作者、創作背景,梳理課文脈絡,解讀文章重點段落,還提供作者蕭紅所著的《呼蘭河傳》電子書,學生在觀看視頻和電子書后,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的留言板、聊天室等交流工具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互動溝通。在這一課前自學環節,學生欣賞了唯美的影片,伴隨著動聽的音樂,看完了課文的解讀,再品一杯香茶,美美地閱讀《呼蘭河傳》,真正地享受閱讀的美好!
2.課內解疑,突破課文重難點
通過“教學助手”網絡學習平臺,學生完成課前導讀作業,對課文只是有了初步感悟,屬于淺閱讀,但他們留下了自己閱讀中的困惑和問題。梳理完學生的問題,簡單的問題讓學生互相解答,集中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層閱讀。作者僅僅是寫園子嗎?作者想表達什么?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幾個重點段落:
“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戴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種小白菜的時候,我就在后邊,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有時不但沒有蓋上菜種,反而把它踢飛了。”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祖父澆菜,我也過來澆,但不是往菜上澆,而是拿著水瓢,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大喊著:‘下雨啰!下雨啰!’”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個陰涼的地方睡著了。不用枕頭,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臉上就睡了。”
課堂上讓學生反復閱讀,體會作者蕭紅當時的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明白她不僅僅寫的是祖父的園子,更是在借園子的生活,表現了親近自然景物,親近小生命的幸福與快樂,寄托了對故鄉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的向往,表達對祖父的祖孫深情和濃濃眷戀。
然后再引導學生品讀文字,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學習蕭紅這種童稚的語言、詩意的描述、反復的表達。
當學生深入閱讀后,他們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寫作熱情,紛紛動起筆來,詩樣的文字便傾瀉在動人的課堂上:“星隱了,就像睡去了似的。蝶飛了,就像在花園遛似的。鳥兒叫了,就像鳥兒在唱歌似的”“樹綠了像換了新衣似的蟬叫了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飛來了像飛來架飛機模型似的” ……
這樣的閱讀,因為“翻轉課堂”的助力,孩子們的自主閱讀能力真就飛翔了起來!
3.課后延伸,給閱讀“添香”
學完課文,學生意猶未盡,除了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之外,繼續找尋蕭紅的其他作品,如小說《小城三月》《馬伯樂》《橋》《生死場》,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更有學生搜索與蕭紅同時代的其他作者,開始閱讀20世紀30年代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像這樣,由一篇文章為線索,引導學生了解作者,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文章的寫作手法,直到課后拓展延伸到自覺閱讀作者的其他作品,引導學生夯實閱讀基礎。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我們借助課文這一個“點”,帶動一個“面”,學習一篇文章,就順帶了解作者的生平、選文的原著、類似的文章。以課堂為生發點,教給方法,再讓學生到課外閱讀中運用這個
方法。
(二)課外互動,拓寬閱讀視野
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課外書刊,往往處于一個盲目、主觀、隨意、無序的狀態:求奇,喜歡情節性強的小說雜志;求快,閱讀時囫圇吞棗;求厚,不切實際地讀厚書。缺乏辨別能力,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毒害。
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經常性地推薦有益的讀物,還要教會學生選擇課外讀物和信息的方法,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首先,我校組織教師分年段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借助福建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家校幫”(即“家校互動平臺”),將閱讀書目推薦給相關年段學生;其次,開展各種活動,定期交流閱讀收獲。具體做法如下:
1.學校網絡精選“食材”
網絡具有存儲量大、查詢便利的特點,閱讀教學可以依托網絡實現閱讀資源的全面整合。我校鼓勵學生登錄當地的移動圖書館,實現無紙化閱讀;同時,通過閱讀專題網站,建立來自家庭、社會機構、學校圖書館的圖書在線目錄供學生檢索,實現家庭藏書、社會藏書、學校藏書之間的流通,彌補網絡閱讀的不足,達到資源共享。
2.“家校幫”把握火候
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及時了解、指導在時效性、覆蓋面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在“家校幫”平臺中,教師通過家長及時獲得學生閱讀的反饋情況,利用此平臺,教師將針對性的建議發送到家長或學生的手機上,對學生進行快捷、有效的閱讀指導。
3.全方位的“試吃”改進
利用“家校幫”平臺,在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家長之間進行平等、多向、即時的互動交流。這種互動交流能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實現閱讀引導、疑難解答、經驗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功能,同時還構成一個龐大的團體,有利于在校園內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在這個平臺里,當學生有了閱讀困惑,既可以找老師解答,也可以找同學交流。孩子們將自己的閱讀感受提交之后,會擁有大量的觀眾,隨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有助于提升孩子的閱讀感受。
4.網絡平臺,展現美食
我們錄制了本校老師的閱讀經典課例、閱讀實踐活動、閱讀專題輔導片等多種視頻,通過網絡視頻平臺的推送,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提高閱讀教學實效。
在這個平臺中,我們還分階段展現學生的閱讀成果,有閱讀手抄報、名著讀后感、故事改編,有飽含深情的朗讀音頻、視頻,有閃現著學生閱讀靈感的小作品,等等。學生在這樣的平臺上,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文學才能。
互聯網巨大的知識容量為閱讀教學內容拓展了無限的空間,學生的學習范圍不再局限于一成不變的教材。從課堂學習到課外閱讀,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種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縱橫捭闔,盡收眼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世界文化,是閱讀教學的一條捷徑,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閱讀這片廣闊的天地中,讓孩子吃得飽、吃得好,健康快樂地成長,“互聯網+閱讀”,為我們打造閱讀盛宴提供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傳授,2012.
[2]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作者簡介:毛彩英,女,1978年生,福建南平人,小學高級教師,自考大專,漢語言文學專業。本文指導教師為顏桂堤。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