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行知實驗小學,浙江 寧波 315000)
【摘要】語文課的重點不是學思想內容,而是思想內容的表達形式。學生只有在“運用”中才能不斷糾正“理解”中的誤區。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潛心閱讀,關注“學生學情、生活經驗、編者意圖和文本特色”四個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理解并運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解讀教材并最終確定教學內容,是我們在實施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有人認為,影響教學內容的確定主要因素有四個:第一,學生的實際水平如何;他們能夠從文章中學到什么。第二,教師依據自身特長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學生的了解程度以及預設的目標等。第三,編者在教材中的引導是什么、預設是什么。第四,文本蘊含了什么、傳遞的語文應用能力有哪些。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為一線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不妨從四個方面去關注:學生學情、生活經驗、編者意圖和文本特色。
下面我將結合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矛和盾的集合》,試著在四個“關注”中確定教學內容。
一、關注“學生學情”,確定教學目標
語文課應該是有所教有所不教。想讓“以學定教”落地生根,就要充分考慮“學生應該學什么”“學生能學什么”,落實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考慮以下兩個因素:學段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求。
(一)學段教學目標
第二學段的教學重點在落實詞、句、段。《矛和盾的集合》在三年級的上冊,結合學段目標,將本課的其中兩個教學目標定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左抵右擋、戳、固然、集合”等詞語的意思;學習用關鍵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發明家將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集于一身,發明了坦克,這個(龐然大物)在戰場上(大顯神威)。
——這段話,就是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像這樣,用文中的關鍵詞語,把課文的主要意思表達出來,就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一個好方法。
以上這樣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教會學生概括課文的方法,在學會詞語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生實際需求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而定。根據課前準備的預習單可以看出,學生對課文內容有許多質疑:
發明家是怎樣發現問題并解決的?安上履帶有什么作用?這 篇課文和《矛和盾的故事》有什么聯系?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學生的疑問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比較散,這時候,老師就要和學生一起梳理,指出他們最想了解的是發明家是怎么一步一步發明坦克的。這樣的前置預習討論,有利于將教學內容的確定基于學生感興趣的點上。
二、關注“生活經驗”,適當“舉一反三”
教學內容的取舍,還應從教師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取舍調補。《矛和盾的集合》一文雖然沒有過多優美的語言描寫,但是一些動詞運用非常準確,可以抓住這些詞語的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例如教學第二自然段,可以這樣進行:
請發明家們全體起立!拿起書,它現在是我們手中的武 器——盾牌!此刻,矛如雨點般向你刺來,左刺、右刺、上、下、頭部、腿部、手臂……
剛才的動作用文中的一個四字詞語來形容就是——左抵右擋。
剛才左抵右擋時的感受用文中一個詞語來說就是——難以招架。
通過適度的拓展,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文本放下架子,讓學生親近文本,拓展思維。
三、關注“編者意圖”,凸顯“核心主題”
(一)以單元主題為依據
教材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使教材的整合性得到加強。教師想要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并能精準定位教學重點,首先要有“兩讀”——通讀整個單元的內容,了解單元主題和訓練的知識點;細讀所教課文,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充當“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理清“這一篇”和“這一單元”的關系,確定其承載的編者意圖。
(二)以教材細節為抓手
教材中包含很多小細節,如單元導語、課前導讀、課后習題以及“小氣泡”中的問題。《矛和盾的集合》的課后習題簡潔、語言訓練的指向明確。如第2題: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將這道題定位為本課的學習難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后,找到發明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辦法,讀懂第二自然段。然后運用這種方法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完成相應的表格,理清發明家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一步一步把矛和盾的優點合二為一,最終發明坦克的過程。
教師重視教材細節處,并加以仔細研讀,上課前仔細思考這些問題,根據學情將其轉化成課堂中學生思考、探究的知識點、討論點。通過這樣的思考、實踐,使教學適切有效,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關注“文本類型”,發揮“最大價值”
不同的文體類型,教學的方法不同,思路不同,所選取的教學內容自然也應有所差異。在文本解讀中,我們更應該關注語言特色,抓住有特色的語言形式進行重點處理。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來說明道理是《矛和盾的集合》在表達上的特點,因此,將本文的教學重點定為“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把“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定為難點,繼而理解中心句并積累下來。
語文課的重點不是學思想內容,而是思想內容的表達形式。學生只有在“運用”中才能不斷糾正“理解”中的誤區。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確定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需要潛心閱讀,關注“學生學情、生活經驗、編者意圖和文本特色”四個方面的內容,幫助學生掌握理解并運用。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