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遼寧 盤錦 124000)
【摘要】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古典散文作品又因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成了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的良好范例。在傳授語言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古典散文作品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貫徹國家關于語文教學的教育方針。
【關鍵詞】古典散文教學;人文素養的培養;中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做出了界定: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此外,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也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這就表明了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應該是語文學科進行教學實踐的重要目標。因此,中學語文課程應該通過其蘊含的豐富人文內涵,去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那么,究竟何謂“人文素養”呢?我國古代的“人文”一詞,最早記載于《易經·賁卦》。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人文是與天文相對而言的。如果說天文指自然界萬物的生息規律,那么人文則是在講人性的衍化。只有按照人性的規則去制定法度、教化百姓,才能夠使天下“化成”。時至今日,在吸收、借鑒了一些西方思想文化的精髓部分之后,人文素養指的就是人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是一個人精神面貌與氣質內涵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實際上就是要使學生學會怎么樣去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的人。
錢理群先生曾經說過:“中學語文教學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個根本任務,當今語文教學應當擔負起來。”而應該怎么樣“擔負”——從哪里挖掘語文教學中的人文內涵,如何去喚醒當今社會普遍沉睡的人文精神,具體到某一節課的時候要怎么落實口頭上的呼喊,這仍然需要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去不斷探索、分享與改善。本文將從貫穿整個中學語文教學的古典散文教學這個角度著手,以諸子先賢的智慧結晶為啟明星,探索古典散文教學對于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一、古典散文教學的人文性體現
中國古代文學的諸多表現形式歸結起來大抵有兩處源流——韻文和散文。相對于韻文講求格律、追求押韻的行文方式,散文文體更加自由、不受拘束,更容易把反復曲折的歷史事件記錄下來,在將深奧晦澀的道理表述清楚方面也更占優勢。因而,古典散文在先秦時期得以蓬勃發展,并且能夠綿延千年不衰。歷代散文中的經典篇目通過編選得以進入教材,作為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載體,作為范例供學生學習賞析。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與鑒賞”部分中對于古詩文教學的要求是:“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同時,在教育部考試中心近來下發的《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了要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語文學科要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由此可見,古詩文教學實際上教的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優秀人文知識,通過文本內涵的熏陶感染以及教師的適當引導,比較容易使學生走上學習提高自身人文素養的軌道。而古典散文篇目作為古詩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具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從內容上看,古典散文上啟天文,下至地理,神話史事,兼收并蓄;從筆法上看,或華麗輝煌,或簡潔質樸,或委婉含蓄,或豪放浪漫;至于情感境界,古典散文可培養審美意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總體來講,其對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常識、情感教育、審美熏陶以及思辨意識四個方面。
(一)文化常識
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古典散文,都是歷久傳誦的經典名篇。它們既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也是它們所處那個時代的經世致用的實用文章,是文學與文章的統一。就其立傳寫景記事等功能來看,其中必定包含著我國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識,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傳授古典散文篇目,首先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傳承與發揚。
(二)情感教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有言:“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指的是我國古代的作者在書寫每一篇散文作品的時候都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夠不憑借史家的言辭與高官的權勢就可以讓聲名傳于后世。因此,體會作者寄寓在散文作品中的情感,使學生與先賢所思產生共鳴,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是古典散文教學之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必經之路。
(三)審美熏陶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這是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對于人的審美的研究。美麗的東西,大家都喜歡不假,但是為什么喜歡卻沒幾個人說得清楚,這就是當下人們審美能力的缺失。語文作為人文內涵極為豐富的學科,同樣應該擔起培養熏陶學生審美能力的重擔。收錄進教材的古典散文作品作為經得住歷朝歷代文人先賢審視的千古名篇,用于使學生感受美、品析美可謂再合適不過。
(四)思辨意識
中國古代的散文起源于先秦,是時諸子百家爭鳴,是我國歷史長河中思想碰撞最為自由、最為激烈的時期,因此而作的散文大多是蘊含著諸子思想學說的作品。富有說理性是這一時期的寫作特點,得以保存至今的篇目堪稱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通過對于這類散文的學習,學生可以有幸體會到諸子邏輯嚴謹、堪稱精粹的思辨意識,從而得到人生智慧上的啟迪。
綜上,古典散文作品因為其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性,極為適合作為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培養中學生人文素養的范例,但是如何才能提高學生對于如今看來頗為枯燥的文言的學習興趣,究竟怎么樣才能把這些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展現給學生,以及通過什么方式引導學生將其兌現為自身的人文素養等問題仍是亟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認真思考的。
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實施途徑
古典散文作品的寫作采用的是有著一套嚴格的詞匯、語法系統的文言,與我們如今的說話與寫作方式有比較大的區別,這就容易造成學生在閱讀學習時的畏難情緒,覺得文言文讀不懂、不好學,因而不愿意學習古典散文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文言篇目的實際教學活動中往往走入了“用教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的誤區,用“滿堂灌”的方式塞給學生海量的文言虛詞、特殊句式等枯燥抽象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的結果必然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費力,同時學生在被動接受詞匯語法知識的狀態下還極易抵消對于古典散文作品的學習興趣,想要讓學生感受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更是無從下手。所以,古典散文教學應該從教學模式以及對語文教師自身素質的要求這兩方面做出改變。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首先,在古典散文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應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自己獨特的角度去觀察學習,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在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幫助教師發現自己備課時忽視的問題,將課堂教學導向深入,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其次,當今的基礎教育更加注重學生個人學習能力的培養,師生之間的互動也以與單個學生的縱向互動居多,對于學生步入社會后迫切需要的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顯得沒有那么重視,教學活動中不能保證讓全體學生參與進來,對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缺乏效率。因此,古典散文教學要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從而愿意合作、擅長合作,在實際行動中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升華。
此外,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最終的落點一定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探究,通過閱讀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后,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在正確的道路上釋疑解惑,讓學生的學習變得主動活躍,更加有創意地表達自己的見解,以此達到充實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最終目的。
(二)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對于語文教師的要求
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在現代社會,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文化知識外,要以自身的言行為學生樹立學習模仿的榜樣形象,要有效地領導學生集體,要妥善地處理與學生的人際關系,還要成為學生心理上的聆聽者與按摩師。在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上,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的要求就變得更加嚴格。那么,語文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呢?
貼近學生精神世界、符合時代需求的教學理念是語文教師應具備的首屈一指的素質。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教學活動真正變成一種在教師參與、指導和建議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活動方式。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用教師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所謂的教師權威使學生感到信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要讓學生有跟隨教師學習的主動意愿。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師自己先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度的人文素養。語文學科是一門涵蓋了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人文性課程,古典散文作品中更是把民族智慧、歷史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就要求身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不僅要有“淵而雜”的知識儲備,還要通過不斷的閱讀學習繼續充實自身,以實際行動來為學生樹立榜樣,帶領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較強的審美能力也是對語文教師的必然要求。在通過具體作品對學生的審美意趣進行熏陶前,語文教師首先要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文章的語言文字特色進行一個準確的把握,決不能夠偏離散文作品想要表達的感情基調,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語文教師還要善于把控學生的審美方向,使學生形成的自覺審美行為趨向穩定積極,從而使學生的人文素養穩步提高。
三、結論
一直以來,古典散文課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更偏重于應試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略了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文學作品的根本功效,古典散文作品記載的歷代先賢“所言之志,所載之道”反而被一筆帶過、不甚重視。朱自清先生說過:“學習文言文,最終的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對學生人性的塑造才應該是學習古典散文作品即文言文的最終落腳點。扭轉這種重“才”輕“人”的現狀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需要我輩語文教師不斷探索與堅持,“人”與“才”兼備,方為人才。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4.
[3]任長松.走向新課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曉明.人文精神尋思錄[M].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
[5]程 玉.談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8.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韓綏,1994年生,遼寧沈陽市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