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0)
【摘要】李漁和狄德羅分別是中西戲劇美學理論的主要代表。由于中西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二者在戲劇美學理論體系上的建構各樹一幟。李漁與狄德羅在戲劇美學思想上有諸多相通之處,如真實觀、戲劇結構以及戲劇表演要求等。二者的美學思想在相通之外亦同中有異。探尋二者在戲劇美學上的異同,對于當今的戲劇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李漁;狄德羅;戲劇美學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明末清初的李漁(1611—1680)與法國啟蒙主義時期的狄德羅(1713—1784),分別為中西方重要的戲劇理論家和創作家。雖然二者生活在不同的國度和時代,接受相異的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但是他們在戲劇美學上有著諸多的相通之處。二者在戲劇的真實、戲劇結構、演員的表演等重要問題上頗有相似之處,他們的戲劇理論又分別打上了中西方戲劇理論傳統的烙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在文學上的鮮明色彩和個性。
一、追求戲劇的真實
李漁與狄德羅都非常重視戲劇的真實,崇尚“真實”“自然”的戲劇作品,強調真實的情節、細節和人物。然而在真實觀的具體主張上又兼具共性與獨放異彩為一體,李漁的“說人情物理”與狄德羅的“摹仿自然”含意不同,對真實性的具體要求也不盡相同。
李漁強調指出:凡作傳奇,只當求于耳目之前,不當索諸見聞之外……凡說人情物理者,千古相傳;凡涉荒唐怪異者,當日即朽。《李笠翁曲話》中貫穿著一個基本理論,即戲劇必須力戒“荒唐怪異”,努力做到合乎“人情物理”,要反映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狄德羅的戲劇觀要求反映真實的現實生活,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追求自然、真實,推崇理性,要求戲劇的一切元素都要符合自然和真實的狀態,即涵蓋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真實,從而起到懲惡揚善的教化作用。因為有社會美,狄德羅認為“作為作品基礎的應該是人物的社會地位、義務、順境與逆境等”。把各種職業的人的社會處境、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視為現實生活的主要內容,從而發現無比豐富的創作源泉和取之不盡的題材、情節和形象。
二、戲劇結構
在戲劇結構問題上的比較,李漁與狄德羅都非常重視戲劇沖突。區別主要在李漁重視戲劇和諧統一的整體性,狄德羅更加注重的是情境。
李漁認為戲劇作品的美在于它完整性、和諧性的統一整體。如何達到相對的有機統一,李漁著重論述了三個方面的關系:一是要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二是要處理好局部和部分之間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唱詞與賓白之間的關系。為了促成整體的和諧統一,還需“結構第一”使計劃落實,安排妥當。李漁堅持的整體觀念和“結構第一”的思想,是符合戲劇創作由認識生活到表現生活的客觀規律的。鑒于此,李漁提出了“立主腦”“減頭緒”“密針線”“脫案臼”“戒荒唐”“審虛實”、講“格局”等一系列理論。“情境”是狄德羅戲劇理論的核心,狄德羅提出的“情境說”,認為情境是市民劇的表現對象。結合戲劇要反映真實生活的觀念,狄德羅認為戲劇也要建立在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上,一種真實的關系,反映自然的情境。情境要能夠“有力地激動人心,并使之與人物的性格發生沖突,同時使人物的利害互相沖突”。他認為情境對性格起著決定作用,什么樣的情境也對應決定著什么樣的人物性格。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戲劇,要通過性格和情境之間的對比和對應,表現出強烈的戲劇沖突。
三、戲劇表演理論
李漁認為優人(即演員)是直接作用于觀眾視聽覺的、立體的藝術形象,因而具有直接性、立體性、活動性的特點。他認為演員要學好戲,首先必須攻讀范本。只有加強基礎教育,重視腔板訓練,才能培養出合格的演員。李漁還主張演員必須學好語言,戒除方言土語,使音韻規范。他的這些理論,對于培養演員創造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舞臺形象是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的。李漁充分認識到要創造感人的藝術形象,需要演員善于“傳情”和“動情”。只有以情動人,才能產生明顯的審美效果。因為無情則不能動人、引不起人的美感,現實生活中凡社會、家庭、群團友社無不充滿著“情”。
狄德羅在戲劇表演理論方面提出“理想范本”論,在《演員奇談》中他談道:“舞臺上的真到底是什么東西呢?這里指的是劇中人的行動、言詞、面容、聲音、動作、姿態與詩人想象中的理想典范保持一致,而且演員往往還要夸大這個理想范本。”根據情境說的戲劇理論,關于演員的表演,狄德羅提出了理想范本論,即最偉大的演員“就是最熟悉這些外在標志,并且根據塑造得最好的理想范本最完善地把這些外在標志扮演出來的演員”。這些外在標志即“情境”,所謂理想范本論,意即最偉大的演員必須擺脫一時的情感沖動,要經過理智分析,把握住人物的外在標志,并由此在心中形成一個理想的范本,然后在每次表演中都遵循這個理想范本,把情境所確定的性格復現出來。
李漁與狄德羅分別為中西方戲劇美學家的重要代表,他們在戲劇美學上有著相通與不同之處,他們對戲劇的理論與實踐分別建構了各自相對完善的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姍青.李漁和狄德羅的戲劇美學——中西美學比較研究[J].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3).
[2]陳多.李笠翁曲話[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狄德羅.狄德羅美學論文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