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鵬程小學,重慶 404000)
【摘要】在課堂上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學習的開始。帶著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學習進行延續性的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語文學習。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和啟發下,我認為在小學生學習語文課本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課外知識的拓展。就目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現狀來說,教師、家長、學生等各方面還沒有真正認識到進行拓展的重要性及其有效性,而且,對于教師來說也沒有現成具體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知識的拓展。在這里,我把我的研究和大家共同分享,以便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拓展;語文知識;提升;學習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建立一個平等的師生關系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的理論基礎上,我對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進行知識拓展時分別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
一、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理論指導下,在教學中培養知識拓展的學習習慣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最基本的關系。要使學生自主地進行與之相關的知識拓展,就必須要改變以往的師生關系,建立一個適合學生進行這一活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如果教師總是扮演教學活動的權威者,那么,課上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大多數學生就不可能有多余的心思用在課外知識的學習上。因此,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的放開,主體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上課不光是傳授知識,而是一ohUQ3OPm9rW8DlmDXJcj/9UkqpRhwdcQDZKvAnCTwfM=起分享、理解,教學相長的過程。課上不是知識的權威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朋友、合作者。其次,在學生進行知識拓展中的師生關系還應該以交流、對話為基礎。總之,在學生進行知識拓展中師生雙方要相互交流、啟發、補充,彼此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目前大部分學生沒有普遍重視課外知識拓展。絕大部分小學高年級學生認為課上獲取語文知識的比重要大于課后獲取語文知識的比重。對于這一現象,我認為主要的根源還在于學生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自學能力及自主學習的習慣。而學生的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恰恰是教師在長時間的引導與培養下使學生養成的,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進行每節課后的知識拓展上講究策略。
(一)充滿趣味的策略
語文學習的興趣源于學生所感受到的趣味。實踐證明,富有趣味的教學是語文教育取得成功的奧秘所在。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多注入自己的情感,與兒童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相知相融,達成“親其師,信其道”的境界,才能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其次,教師對課堂教學也要精心設計,以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中獲得滿足,開啟智慧的挑戰,并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感。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巧設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給學生主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實踐,并由此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二)活動性策略
在課堂上,在課外,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創造性地開展相關的活動,以“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全方位提高學生語文的能力。這自然要求我們突破課內外及學科的界限,開拓學習空間,強化語文學習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讓語文學習成為一種長期的積累過程。
(三)關注生成的策略
語文自主學習的核心在于“生成”。每個學生的經驗及閱歷不同,在學習中會有不同的發現和問題。自然,他們也會由此生發出自己獨特的感悟,課堂上不可避免地會有突發性生成。那么,我們教師不能放棄這些生成,應積極予以關注,并引發他們的思考、討論和交流,從而把他們的學習引向深入。
二、在個性差異理論指導下,在課后復習中培養知識拓展的學習習慣
要想使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光要有一個平等的師生關系,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差異。個性差異與學生復習中知識拓展看似兩個完全沒有聯系的概念,實質上它們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不同性格的人在對現實的態度、意志、情緒等方面的表現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學習過程中也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因此,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拓展,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一)對于作業方面,關注差異性和選擇性
研究表明,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呈正態分布,智商的通常分布為:超常(130以上)和低常(70以下)約各占人群總數的1%,偏高(110-129)與偏低(70-89)約各占19%,智力中常約占60%。我們的作業設計,必須關注到所有學生,讓優秀的孩子能“吃得飽”,讓差一點的孩子能“吃得下”“吃得好”。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過去語文作業“一刀切”的現象,搞作業“自助餐”,關注學生層次,增強作業的選擇性。這樣,我們通過語文知識的拓展,才能見到效果,學生才能得到各自的提高。
(二)關注作業的探究性和實踐性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雖然“研究性學習”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語文課堂,但是,從學生的整個語文學習來看,我們卻沒有讓其得到真正的落實。因此,我們應針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及當地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廣闊的天地探究語文,獲得豐富的語文知識。
(三)關注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
讓學生產生興趣,學生自會主動積極地去完成作業,去習得語文知識。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力爭內容新穎,形式翻新,富有情趣,以強力吸引學生。比如,走進自然“看一看”,上圖書館或網絡“查一查”,根據語文學習“畫一畫”,結合課本知識“演一演”,難點知識“做一做”。如此靈活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全身心地“動”起來,讓學生輕松地完成作業,并廣泛地涉獵語文知識,真可謂一箭多雕。
只有有效拓展語文知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育學生自主拓展的習慣與能力,我們才能引領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