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清浦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2)
【摘要】《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本文具體論述了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主動探究;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究實質是主體性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本質體現。構建教學程序時,應確定探索性的教學目標,認真分析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媒體。我在《孔雀東南飛》教學過程中,注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情境、任務驅動、反饋拓展等方式,緊扣文本,圍繞學生的探索活動展開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課前,我布置預習,讓學生搜集古代的愛情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牛郎與織女”等,了解故事情節,并簡單小結故事特點。上課時交流,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交流的內容也很豐富,我也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視頻及圖片。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總結了古代愛情故事的特點:愛情都是美好的,但并不一帆風順,結局都充滿了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或“化蝶”或“七夕相會”。由此,引導學生閱讀《孔雀東南飛》,讓他們看這篇文章又是演繹了怎樣的一段愛情。
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知識往往是通過情感這個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內化。教師首先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形象生動的表達,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吸引學生的情境,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接下來再用可望可及的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有差異性的指導,才能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目標。
二、任務驅動,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
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文化知識積累、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但對于長篇文言敘事詩閱讀、理解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他們往往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抓住關鍵點,會在細枝末節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嘗試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引導他們掌握探究的方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一改傳統的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在理清《孔雀東南飛》故事結構后,我引導學生從分析劉蘭芝的形象入手,讓他們結合文本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我進行適當點撥,讓學生了解探究一個人物形象時,要注意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結合文中對人物語言、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以及其他人物的對比烘托,學生很容Vxj/Exzm2H/K5Gizaafu2bQn0sV/Q0xIQ+5GxcWibvw=易就分析出劉蘭芝是一個美麗聰明、知書達理、性格堅強、不圖榮華、有反抗精神、忠誠愛情的女子。舉一反三,學生又很快分析焦仲卿是蘭芝向封建家長制和封建婚姻制度做斗爭的伙伴,有正義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剛強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對母親的責難默默無聲,斗爭無力。
通過探究,學生順利完成了任務,并獲得滿足感、成就感,這就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也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伴隨著一個跟著一個的成就感,減少了學生以往由于任務不明確、方法不當而導致的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方法所帶來的茫然。
三、求異思維,提高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
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教育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凡是因為好奇而受到獎勵的學生,一定愿意繼續進行試驗和探索,從而促進智能的發展,產生創新的思想。
我在和學生一起分析劉蘭芝形象后提出,既然她有那么多優點,為什么焦母還要將她趕走?問題一拋出,學生立即在文章中尋找線索,并積極討論,開始時同學們的答案多集中在談焦母的蠻橫無理、獨斷專行,是封建家長制造成了劉蘭芝的悲劇。后來有位學生站起來說,是因為劉蘭芝不會生小孩,所以焦母要趕走她,因為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其他學生先是哄堂大笑,但看到文中焦仲卿對他母親說“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的話后,也覺得很有道理,我也即時進行了鼓勵,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各類新穎而有一定道理的見解不斷呈現,“文中沒有提到焦仲卿父親,一個寡婦帶著兒子,她可能有戀子情結,見不得小夫妻恩愛”“劉蘭芝平時行為不太守規矩,經常惹她不高興”,“焦母瞧不起不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劉家”等等。
對于學生各種離奇古怪的想法和問題,我大力鼓勵、支持、不回避、不指責。這樣一來,學生更積極、大膽了,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思路擴展了,見解深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
四、反饋拓展,鞏固學生主動探究的成果
作為教師,就必須通過教學反饋來把知識信息的系統輸出轉變為系統的輸入,按照目標要求順利地形成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呈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相互作用的辯證發展的教育學的最佳狀態。在掌握反饋信息后,還要及時進行拓展,通過拓展訓練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升華,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他們探索的能力。
課堂快結束時,我又及時對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詞語及語法進行了總結,通過相關練習進行了反饋,最后提出“古代封建社會婦女被休被視為奇恥大辱,會遭人鄙棄,為什么劉蘭芝被休后反而身價更高了”這一問題,讓學生在課后繼續拓展閱讀,進一步強化他們探究的意識和提升他們探究的能力。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