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平江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摘要】單元有效教學,必須將備課和單元課文教學以及單元的綜合性活動作一個整體考量,從教學準備到教學過程再到最后的綜合檢驗教學效果,必須做到連貫一體。這樣的設計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單元有效教學;“四式”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在教學實踐中,大多老師重視不同年級的文體教學,也重視以課為單位的內容教學,往往是學完一課再學一課,卻忽視以單元為單位的整體教學。語文教學質量的保證、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從根本上說要立足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一堂堂課的收獲。然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單篇教學、單節課教學,往往是盲目、零亂而低效的。單元教學將有助于改變這種局面,有利于克服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并且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被評價為“耗時多,效率低”,在新課改形勢下,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要想激活語文課堂,原有的教學形式需要改變和創新。
一、單元教學的意義
(一)有助于對語文課程內容有整體把握,明確教學目標
單元教學最基本的意義,正是為了加強教學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促進語文課程知識體系在教學中的有序實施。其實,語文課程也有自己的知識系統和邏輯層次,在備課時加強單元意識,將推動教師逐漸明晰語文課程的知識譜系,建構自己的教學序列。
(二)有助于準確而深刻地把握各種知識或技能訓練點之間、各篇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師只有先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了嚴謹的知識結構,才有可能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結構化,在單元教學中文本之間、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得到有意識的凸顯。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單元教學可以精選教材作為范例,也能夠突破狹窄的課本與課堂,把與本單元有聯系的經典課外文本引入課內,拓展語文學習的時空。學生能夠樹立課程資源意識,在廣闊的生活空間與信息海洋中,獲取知識、得到鍛煉。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把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收集與單元內容相關的資料,開展主題探究式活動。這些對于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二、“四式”教學法的具體內容
(一)鏈條式教學——核心點與關聯點清晰呈現
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想象的世界,本單元的課文《天上的街市》(現代詩)、《七顆鉆石》(童話)、《蔚藍的王國》(散文詩)、《皇帝的新裝》(童話),有中有外,有詩有童話,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了想象世界的美好。想象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就是本單元教學的核心串聯點,以此為線索,把本單元的課文串聯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注意突出這一核心串聯點在各篇文章中不同形式的展現,使學生在不同形式的文章中充分體會它的作用,并能學以致用。
(二)比較式教學——感知力與思辨力共同提升
比如小說單元中兩篇經典小說《孔乙己》和《范進中舉》,主題上都是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主人公的性格是有差異的:孔乙己屢試不中,窮困潦倒,好吃懶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范進有幸中舉,喜極而瘋,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世故圓滑。盡管他們的命運迥然不同,但他們卻都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除了從主體和人物形象上加以比較,還可以從語言點上進行細節的比較。如《孔乙己》中人們對孔乙己的“笑”與《范進中舉》中人們對范進中舉而瘋的“笑”是不盡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們把孔乙己當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們心目中無足輕重的地位,他的生死無人關心。而范進的瘋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說中旁人對范進的笑,不乏諂媚阿諛的色彩。通過這樣深入的比較,學生的思維活了,思辨能力增強了,能更加深刻理解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之深,更好把握小說主旨和人物形象。
(三)遷移式教學——引導性閱讀與自主閱讀相得益彰
單元教學將內容相同的文章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有利于改變舊教法,創造新教法,進一步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還可將學生在課內所學的內容、能力拓展到課外閱讀中,真正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單元整體教學模式的構建,一方面能幫助教師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當然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學生實際來對教材做多樣化的處理,不一定都是完整篇目的依次教學,可以根據需要篩選文章作為范例精講,也可以節選片段,有意制造不完整的文本,借此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閱讀材料服務于學生的閱讀訓練,對不同課文要敢于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自主閱讀的課文,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出考題、再互相解答)。而且語文教學現在提倡要有“大語文教育思想”,要有課程資源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打破以往封閉的教學格局,要從社會教育系統的角度來審視語文教學,最大限度地實現拓展延伸。所以,在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后應開展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使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到的讀寫知識運用到閱讀課和獨立課外閱讀中去,鞏固教學效果。
(四)讀寫式教學——閱讀與寫作無縫對接
閱讀與寫作本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但學生往往容易走進這樣的誤區:只是努力理解別人的思想和生活感受,或鑒賞別人的語言筆法,而別人的生活與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缺少聯系,造成學生理解的困難與閱讀興趣的喪失;寫作時,又單從命題出發,為完成命題作文而絞盡腦汁搜刮材料,難以調動生活經驗、激發思想與表達的欲望。比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往事依依》《幼時記趣》《十三歲的際遇》在閱讀教學時可以與本單元的作文訓練“說真話,抒真情”有機統一起來,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找“米”,抓住自己感受最深、最熟悉的事情來寫,自然能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三、結語
單元有效教學,必須將備課和單元課文教學以及單元的綜合性活動作一個整體考量,從教學準備到教學過程再到最后的綜合檢驗教學效果,必須做到連貫一體,實質也是為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和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服務。這樣的設計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這與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思想不謀而合。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