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玉環縣環山小學,浙江 臺州 317600)
【摘要】小學語文教學是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語言文學應用的過程,語言應用是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關鍵點,而如何選擇語言應用的點,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語用”教學任務,則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站在“積極語用”的角度,重構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這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從剖析“無用”的“泡沫語用”入手,探討了構建語用型閱讀課堂的具體應對策略,包括鑲嵌得體,探“文言”;抽絲剝繭,現“文法”;提綱挈領,解“文體”;固本強基,尋“文化”等,并進而闡述了如何創設開放表達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效關注讀寫結合,實現語用的正向遷移等教學途徑。
【關鍵詞】語用型課堂;問題分析;應對策略;教學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學科是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內外兼修”的基礎性學科,它對于學生語文水平的衡量標準,并不是學會了多少語言,也并不是學生積累了多少句子,而是看學生是否會運用語言,如何積極地運用語言。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潛心引導小學生積極地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以學生為本體,以“語言應用”為核心,指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從而重構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
一、感“無用”之嘆,尋“語用”之作用
(一)“無用”的“泡沫語用”剖析
1.浮華無用的“語用”泛化現象。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同一主題會在學生的不同年齡段呈反復再現,這是為了深化學生的認知、鞏固學生的理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站在年段統合的高度,對不同階段的同一主題進行階梯化的目標定位和策略實施,然而卻存在“語用”泛化的現象。以“母愛”為主題的語文題材,在《媽媽的賬單》中和《慈母情深》中都采用同樣的策略,讓學生對媽媽說說,這樣的語言運用效果并不理想,從語文運用的角度而言并無太大的價值。
2.“語用”的淡化現象。在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課堂中,教師對于文本的研究,似乎也對語用訓練、文字運用有所涉獵,然而,卻存在文字嫁接粗糙、語言評析弱化的現象,長此以往,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對于語境的體悟就會淡漠,對“語用”的理解也會失之偏頗。
3.本末倒置的異化現象。小學語文內容都有其內在獨特的結構、節奏、韻律和風格,猶如一份曲譜,如果不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就如同踩錯了鼓點、跟錯了節奏。在小學語文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堂教學中,文中的文體本來是議論文體裁,而教師卻讓學生想象和創寫奧地利醫生如何“反復地觀察實驗”,這就屬于教學語用中的“不匹配”現象,產生逐本求末的感覺。
(二)尋語用閱讀課堂之策
小學語文“語用型”閱讀課堂的創建,要以年段、學生、文本內容和特點,尋求適用的語用關鍵點,主要有以下策略:
1.鑲嵌得體,探“文言”。小學語文閱讀文本之中,語言是最小的單位,每一個文本、段落、句子、詞語都有其固定的“言語圖式”,猶如語言文本的鑰匙,學生只要探得了這把“鑰匙”,則猶如庖丁解牛、不費吹灰之力,可以逐一破解語文文本的精髓和真諦。筆者在讀《匆匆》這篇課文時,被文中十幾處生動的疊詞打動,可這些重復出現的疊詞,卻被學生浮光掠影般“匆匆”讀過,沒有留下任何情境。于是筆者想到教學時,我們是否需要引導學生細致地觀察和閱讀,感受疊詞的韻律之美,通過這些富于情韻的詞語,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和思想,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或許這些疊詞帶給教師的歡悅也能傳遞到學生心中,甚至被學生學以致用。
2.抽絲剝繭,現“文法”。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等,如果在閱讀中單純地讓學生尋找文中的修辭手法,則不免單調乏味,無法使學生深切地感知“適用”的深意。教師在閱讀指導時,要對文本中的“文法”進行重點的講述,要從全新的角度進行新意的闡釋,從而領會文中深意。
3.提綱挈領,解“文體”。在小學語文的閱讀過程中,大多注重內部情節,而為了更好地建構“語用”型課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關注文本的篇章結構和文體風格。如《丑石》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視線移到文本的結構之中,用組塊式教學的方式,創設文本的關鍵性問題——“文本突出顯示的觀點,到底是丑石丑還是丑石美”,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可以緊緊抓住文本的主題,感受到內在的文本內容,提高對語文文本結構的鑒賞能力和解析能力。
4.固本強基,尋“文化”。語言文字可以使人聯想到不同的情境,進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揭示出不同的心路歷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飲水思源,從文字語言的根本展示出其“文化性”。學習《彩色的非洲》一文時,映入學生眼簾的是一個絢麗、蓬勃的非洲新形象,文本之中描繪出非洲的繪畫和舞蹈藝術都是彩色的,這不免給學生留下了疑問:音樂是富于節奏和旋律的,如何顯現出色彩?舞蹈是人體肢體展示的,如何可以看到色彩?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外及內、由表及里,尋找文本背后的時代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內涵,從更高的角度和層面,揭示出文本內在的文化色彩。
二、創設開放表達情境,激發創新思維
(一)開放情境的揮灑體驗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大多是以課文文本為范本,對作者的語言藝術用概念化的方式加以表達,這在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意。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具有開放特質的“語言表達情境”,要讓學生從“失語”狀態進入“亮語”狀態,從消極語言進入積極語言。學習《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時,學生缺乏相關的生活體驗,無法理解語言情境,處于課堂學習的游離狀態,教師可以創設一種開放式的情境,進行提問:“農夫啊,太陽這么熱辣,你不累嗎?”學生自然會置身于語言情境中,回答:“當然很累呀!”教師再追問:“農夫啊,既然你如此勞累,為何要不顧死活地干呢?值得嗎?”學生繼而表達出各自的思想和見解,在開放式的表達情境中,產生了個性化的思想,也在表達中張揚了自己獨立的語言個性。
(二)語用情境的慧眼識別
小學語文教學要遵循“語用本位”規律和路徑,用慧眼發現文本的內在價值,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華麗升級,要在語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言語智能,讓學生體會到“言意共生”的美妙境界。筆者在《剪枝的學問》一課中,就曾嘗試借助文章提示語,引導學生把握精彩的特色語言,并且在引領學生反復體悟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鐵杵磨成針》進行改寫,讓學生在李白和老奶奶對話內容中填充適宜的提示語,在對情境的發現、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打開語言的閘門,為文本思考不同個性的提示語,顯示出積極的語用狀態。
(三)語用情境的延伸融合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還要將學生的思維加以擴展和發散,要借助于語用情境中的修辭手法,指導學生在修辭手法的技巧運用過程中,遵循其語用規律,激發語用靈感,教師可以采用問題情境設置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如在《夜鶯的歌聲》文本中,教師可以由小夜鶯的問題入手,即:“怎么會就剩下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貓頭鷹,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我一個!”然后,在這個問題情境下進行深入和延伸:難道夜鶯聽不懂敵人的問話嗎?為什么他要這樣回復?在這樣的擬人手法運用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討論,在問題情境中理解小夜鶯的勇敢機智以及對敵人的憎惡和仇恨,用一語雙關的表達手法,進行學生思維的擴散。
三、關注讀寫結合,實現語用的遷移
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的創設,要在讀寫結合的語用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以知識遷移的手法,將關鍵的語用知識點進行拓展,并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提升語用能力和層次。
(一)讀寫結合,模仿練筆遷移化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還要注重與寫作的融合,要在讀寫結合的聯系中,增強語用能力,加深對文本意圖的理解。例如:閱讀《盤古開天地》一文,講述的是盤古巨人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極具想象力,語言特色也表達得細膩生動,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可以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第四段,并思考:盤古倒下后,其身體發生了什么變化?運用什么詞語較好?學生思考回答:“飄動的云”,教師再鼓勵學生將“飄動的云”的動態讀出來,又有學生回答:“隆隆的雷聲”,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語標記出來,并領悟詞語運用的技巧,再根據自己領悟的詞語運用技巧進行簡單的填充補寫。由此可見,在對文本段落進行欣賞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詞語進行積累和品賞,并通過填充、續寫等方式,進行了詞語的運用鞏固。
在《麻雀》一文中,教師也要在指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前提下,進行遷移性寫作練筆,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如下寫作:通過閱讀文本,我們知道,母愛拯救了小麻雀、嚇住了獵狗,同時也感動了我們的心靈,這只麻雀媽媽堪稱動物界的英雄母親,我們是否要為她這個英雄母親獻上獎項,并贈送頒獎詞呢?同學們,用我們自己的描寫、自己的批注,表達出我們對于英雄母親的贊頌吧!在教師安排的小練筆之下,學生交出令人驚喜的頒獎詞,提升了語用能力和水平。
(二)運用留白技巧,放飛內心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經典的作品,這些作品中有許多采用留白的手法,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讓讀者的思緒放飛于無盡的空間,在內心情感融入和思維拓展的想象之中,體味“言已盡而意未窮”的境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對留白手法的運用,幫助學生拓展想象和情感思維,進行語用的遷移性練習。例如:在《匆匆》一文中,教師就可以仿照課文中“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的語句結構,讓學生思考以“( )的日子,像( )”的形式,進行自由的想象和發揮。同時,教師要把握文本中的空白部分,引導學生對于空白進行延伸,用自己的想象進行拓展性理解,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拓展想象性思維。
(三)運用隨文練筆,展現語用價值
隨文練筆是小學語文語用型課堂構建的重要內容,這可以讓學生通過筆下的實踐行為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展示出來,對內在的心靈感知加以表達和轉化,從而有效地實現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的升華。教師要尋找到文章語言運用的具體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隨文練筆。例如:在小學語文《山中訪友》一課中,可以將首尾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作為語用關鍵切入點,用文章的首尾呼應,突現山中訪友之行的“滿懷的好心情”,學生在首尾呼應的預設之下,進行隨文練筆。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隨文練筆活動進行及時的點評,例如:在《草蟲的村落》一文中,教師要進行合理的教學安排,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自由談論文章內容的活動,讓學生用自己個性化的簡短話語,概括文章的中心內容,然后在內容學習完成之后,再安排學生進行自由練筆活動,仿照課文內容,寫自己觀察的蟲子的模樣及它們的日常活動等狀態,教師要及時加以指導和點評,糾正學生在語言運用過程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這種隨文練筆的方式轉變了學生對于教材的依賴,使學生與文章的作者置于平等的視角之上,學生可以根據自主的改寫,滲透和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實現與文本的跨時空交流。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是學生的語言知識運用訓練場,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會篇章中的語言文字,解讀文本中的文法,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巧妙融合,實現有梯度的、富于創設情境內容的語言訓練,在閱讀、積累、理解、體悟的基礎上,理解語言的內在奧妙,拓展語言的想象思維,實現語言文字的應用性遷移。
參考文獻
[1]刁曉靜.從語用學角度分析教師語言藝術[J].文學教育(中),2010(12).
[2]曹衛星.“語用型教學”的價值取向與實踐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5(1).
[3]周榮明.把準訓練切入點 落實語言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6).
[4]閔慧.例談“語用學”視野下文本解讀的“三個關注”[J].語文知識,2016(8).
[5]王祥連.由“教語用”走向“學語用”——深度建構“學為中心”的“語用型”閱讀課堂[J].教育科學論壇,2016(1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