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新橋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摘要】古代戲劇作品對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塑造具有獨特價值,我們需改變那種支離破碎解讀文本、純粹思想道德說教的傳統做法,從過于強調語文工具性的做法中解放出來,深度挖掘高中古代戲劇教學的育人功能。本文以此為目標,從原則和方法角度,對高中古代戲劇教學的有效實施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古代戲劇;教學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高中古代戲劇教學離不開語言實踐,既要積累語文知識、訓練語言能力,又要讓學生陶冶情操、學會做人、塑造人格,把語文作為“做人的工具、生活的工具、發展智力的工具”。語文教學中“魚”和“熊掌”應當兼得,在古代戲劇教學中,更應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消除時代造成的審美距離,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
戲劇是以真人的表演為媒介,但是脫離文本和時代、想當然的理解,在古代戲劇的教學中比較普遍。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就應立足激發學生情感。
(一)教師要有一顆易感動的心
心理研究表明,人的感情產生需要相關情境,并且在特定條件下還可以影響周圍的人。課堂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率先進入角色情境,時而鼓舞昂揚,時而如訴如泣,帶著學生從“有我之境”進入“無我之境”,學生于潛移默化中自然受到情感熏陶、心靈陶冶。
(二)充分挖掘課內外資源
教學中,教師可主動地、創造性地選擇作品,把元雜劇中“文采派”作品同“本色派”放一起教學,或將反映元代社會生活、反映愛情等同類題材作品放一起教學。另外,還可利用圖書館、多媒體等資源,拓展課外閱讀。通過靈活取舍,使學生在各類文本的滲透與整合中開闊視野。
(三)運用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
教師可運用適當的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資料,甚至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自行搜集。課后,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戲劇作品討論會、報告會、文學社團等活動,交流閱讀心得。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結合地方戲、歌舞戲等,讓學生與元雜劇中的唱詞作比較、嘗試戲劇表演,拓展課堂教學外延,調動學生情感交流。
二、緊扣并適時拓展文本,傳授閱讀鑒賞的方法
古代戲劇教學中需審視教學方法上的創新與繼承,協調好新的理念和傳統教法的關系、教學內容同教學模式的關系,要以“如何用語文來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教學目標前提,教學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環節。
(一)掌握元雜劇的基本常識
由于教材中關于元雜劇的知識相對較少,加上學生接觸面也較小,教師就必須系統介紹基本知識,如:大概的形成發展過程、形式特點、語言特色、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諸如關漢卿、馬致遠、湯顯祖、王實甫等之類的代表性作家情況,從而為學生的閱讀鑒賞提供常識保障。
(二)了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閱讀古代戲劇作品的敲門磚是了解作者、了解社會時代背景,有了這些資料,讀者就能更好地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并與之對話。當然,閱讀鑒賞更要立足文本,再跳出文本,古代戲劇的鑒賞應該是在特定情境下、知曉社會及作者創作背景后的合理解讀。
(三)通過誦讀品味作品藝術魅力
古代戲劇講究韻律聲調,具有意境美等特點,而元雜劇最精彩的地方,“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總而言之,聯系學生實際,結合作品特點,通過揣摩語言來鑒賞作品、感知魅力,是古代戲劇閱讀的重要途徑。
(四)緊扣情節沖突理解人物與主題
矛盾沖突是古代戲劇情節構成的基礎,也是展現人物形象特征的有效途徑。例如《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的崔鶯鶯,當她與張生分別時,內心矛盾沖突加劇,她一方面擔心如果張生此行不得官,他們就難以結合;另一方面,如果張生得官,她又怕張生“停妻再娶妻”。由此可見,崔鶯鶯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綜合體,因為她既追求愛情自由和美好生活,又不能擺脫封建門第觀念的束縛。
三、倡導個性化閱讀學習,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人文情懷
突出學生學習個性,調動學習愿望,重視個性化學習,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
(一)提倡合乎情理的多元解讀
針對古代戲劇藝術的豐富、開放和不確定性,我們提倡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層面進行多元解讀,如:通過探究關漢卿作品的情感、思想及社會價值等,增加對其作品的理解深度;從獨特性、創新性以及文學史上地位等方面,對其作品進行更為客觀、深度的評價。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積極解讀,師生很容易就挖掘出人物形象的亮點,拉近與作品的距離。
(二)倡導個性閱讀的專項探究
從深層次角度來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樹立個性閱讀的鉆研方向,如:研究戲劇沖突、研究戲劇語言、嘗試劇本創作等。在這方面,語文新課程改革已為促進高中生個性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環境。以江蘇省為例,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后,語文就進入選修模塊教學,“選修”模塊的出現可以彌補“必修”模塊中蜻蜓點水的觸及,能夠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系統性的學習與研究。但是,為了避免學生在選修時過度追捧與高考內容直接關聯的小說、散文、詩詞等,教師還應該適度地引導,并合理安排學習時段。
(三)挖掘古代戲劇作品的人文內涵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古代戲劇專題的課堂,對作品內容去偽存真,引導學生在閱讀鑒賞中汲取精華、去其糟粕,進一步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竇娥冤》中的竇娥,一方面,正遭受著封建禮教的迫害;另一方面,又在不自覺地維護那束縛壓迫人性的道德觀。同樣,元雜劇中倡導“學而優則仕”,以及青年男女為了愛情私訂終身、私奔等,對當今更為開放的社會中的學生,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綜上所述,教師更要通過對作品的解讀、人物的分析等,讓學生真正理解在元朝那種特定社會背景下作品所反映出的重德講義、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等的傳統道德觀,真正明白并辨別善惡。
參考文獻
周慶元.21世紀中國語文教育的全方位突破[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6(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