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哈密 839000)
【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發展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中職語文課程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還包括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中職院校的首要任務是為社會培養一批專業技能過硬、綜合素質高的職業型人才。本文分析了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現狀,重點研究了“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方向,寄希望對解決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面向職業教育的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面向職業;中職語文教學;創新思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現狀
職業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這與普通教育是有較大差別的。中職語文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文學思維和語言邏輯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還可以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但是,現在許多中職學校的語文課程教學還存在許多的問題,造成語文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中職院校對于語文教學沒有足夠重視
現階段,許多中職院校沒有把語文作為一項重點課程,不管是語文教材,還是課程內容,都是一再縮減,對于學生的考試要求也不高。中職院校的學生在讀期間需要考取各種各樣的證件,需要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這也導致語文課程的課時較少,學生沒有花心思學習語文,語文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難以實現。同時,中職院校學生的生源素質相對較低,本身對于語文學習就沒有太大的興趣,沒有較大的人文情懷,往往比較重視專業課的學習,忽視了對人文素養的培養,這也就造成了部分中職學生對語文學習喪失興趣。
(二)語文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比較落后
一些中職學校語文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照本宣科,完全沒有創新意識,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有些語文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語文教學忽略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宗旨,沒有設身處地的考慮學生究竟有沒有學到知識,學生也很難從課堂上真正理解學習語文的意義和根本目的。教師沒有用心教或者教學的方法不對,再加之學生本來也沒有用心學習,教學的質量難以提升。長此以往,學生就認為語文課程是可有可無的了,也失去了積極性和主動性,語文偏科的情況就出現了。
(三)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普遍較低
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是由于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而被迫選擇就讀中職院校,希望能夠學好一門技術,將來能夠更好地就業。所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相對較差,沒有良好的文化基礎。再加之,中職語文教師的教學仍然采取的傳統教授的方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很難拓展,語文學習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二、“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方向
針對現階段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為了中職也學生將來就業能夠選擇更好地職業,提出“面向職業”的語文教學觀點,筆者認為中職院校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語文教學的改革:
(一)學校要重視語文教學,組織語文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學校領導要對語文教學重新重視起來,關注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要求語文教師采用“面向職業”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讓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就業。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職業素養,重點要突出語文課程的實用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面向職業”的語文教學模式,應當要設定科學的教學目標,確定完善的教學內容,堅持以學生的職業發展為導向,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只有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職語文教學的教學質量問題,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教學活動中來,提高自身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將職業素養教育滲入語文教學中
中職院校的學生本身學習能力相對較差,基礎比較薄弱,接受能力較差,許多學生還有較強的自卑感,中職語文教師應當要充分抓住學生的特點,利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優勢,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職業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讓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精神品質和文化素養。
(四)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
中職語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可以在寫作課上,讓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學會撰寫項目策劃案;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學會寫軟件說明書。在閱讀課上,可以讓學生分組,模擬現實招聘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掌握一些面試技巧。職業能力訓練,是為了讓學生具備更好的職業素養,將來面對工作能夠更加自信。
三、結語
總之,“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學校和語文教師要對語文課程引起足夠的重視,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加強對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提高職業素養,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職業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譚冠著.“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析[J].職業教育(下旬刊),2013(6).
[2]洪青平.“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2015(4).
[3]龍華英.“面向職業”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途徑研究論述[J].現代職業教育,2016(27).
[4]梁文君.“六位一體”課程模式下的中職語文教學改革分析[J].科學中國人,2016(18).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