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300)
【摘要】生態化閱讀教學提倡教師要找準自己在生命中、教學中的“生態位”,重視對自身的理性審視和反思,及時地在知識、理念等方面實現“系統更新”,開闊視野,保持身心的和諧、健康。同時,教師要以長遠的目光、真誠的情懷關注學生,既要關注眼前的學生,也要關注學生的未來。
【關鍵詞】新課標;閱讀教學;生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給予生態空間
生態空間的給予即打破傳統的“教師在上,學生在下”的注入式閱讀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權,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實現這個目標要遵循以下三點。
(一)遵循適度原則
教師的介入要適度,不能強制要求,也不能放任自流。學生的文本解讀要適度。小學生還是處于懵懂期的孩子,由于現代社會接受知識的錯綜復雜,他們有時會得出游離文本的奇思異想。比如:“《孔繁森》一文中的援藏干部中只有孔繁森一個人嗎?其他人為什么不幫助藏族的同胞呢?《沉香救母》中的二郎神就是個壞 人……”這一切說明,學生主體模式中的當代生活經驗和價值的封閉性壓倒了思維的開放性,造成了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偏差,這就要求學生的解讀也要適度。
(二)學生與文本對話
在生態閱讀系統中,教師、學生、文本和作者,不是彼此生硬的面孔,而是攜手并進,相互滲透,情感相融。
(三)在積累整合的基礎上學會運用
教師的牽引作用就是幫他們把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整合。例如《春曉》和練習7的《憶江南》分布在不同單元,但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我們就可以把他們整合到一起學習。這樣,學生從中不僅能加深對閱讀的理解,而且從多角度豐富和鞏固了知識,融會貫通。生態閱讀要求在積累整合的基礎上運用,這種運用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通過口語表述,二是運用文字來表現。無論是何種方式,都需要教師來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課堂設計。
二、開展生態教學
生態化的閱讀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立足于文本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周邊一切可用資源,創設多元情境,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積極互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語言塑造情境
教師抑揚頓挫、起伏變化的教學語言擁有無窮的魅力,它除了能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外,也能開發學生想象的思維空間,快速地將學生帶入教學氛圍中,和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如都德的《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熱愛的表現和對偉大的祖國文化無比的熱愛之情都通過他飽含深情的語言表現了出來。感染了教室里的每一個人,使得原本不愛上課的小弗朗士也為之前不好好上課的行為所后悔。
教師既然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該用自己豐富的語言魅力去感染學生,或是激情昂揚的聲調,傳達強烈的感情;或是娓娓動聽的道來,再現美麗的畫面;或是幽默風趣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徜徉在語文知識的海洋里,任思緒飛揚。《春曉》的教學可以在古詩詞的誦讀中教學,吟誦古詩詞是另一種境界,《雨后》現代小詩是歡快的,教師可以傳達調皮,《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充滿童真的畫面……
(二)畫面再現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對于某些深刻的文字還不能完全體會。這時可以利用創設畫面的教學手段,通過視覺上的沖擊輔助理解文章內容。如在學習《歌唱二小放牛郎》時,就可播放有關抗日戰爭的教學視頻,讓學生回到那個時代,深切地體會到共同抗敵的重大意義,從而理解王二小是一位民族英雄,這一舉動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通過畫面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審美興趣,豐富他們對閱讀的感知。
(三)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也可以給人帶來美的享受,“音樂可以成為任何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就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美的享受。如在教學《快樂的節日》,就可以播放兒童歌曲,讓學生在靜靜地聆聽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孩子們在六一節的快樂以及感受作者對兒童寄予的希望,激發學生對學文本的興趣。
(四)表演體會情境
當閱讀教學在學習一些情景劇、課本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語言。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是將自己對于人物的理解通過自己的語言、神態、動作表現了出來。這種教學情境的創設無疑為學生的閱讀理解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如我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的《烏鴉和狐貍》《狐假虎威》時,就讓學生以四個人為一小組,課后排演課本劇。學生的反應很積極,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
(五)生活展現情境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語文的閱讀教學和生活實踐是分不開的,只有自己的生活體驗越豐富,才會對文學作品感受越深,才會產生更多的想法,才能激發自己思維的火花。學生有了飼養蠶寶寶的經歷才會對《蠶姑娘》教材有所體悟,了解蠶姑娘的“睡了四次”,留心身邊人物才能更好地感悟文本,如《奶奶的白發》。
三、創設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影響生態化的閱讀教學創設的重要因素,師生在長期的互動中要形成一種穩定的心理環境。包括師生間的信任、寬容、愛心等因素。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最重要的,有了愛,教師才會寬容學生的錯誤,肯定學生的進步。在愛的教育下,學生才能受到感化,愿意學習,樂于接受教育,而不是把學習當成是一種任務。有了愛,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可持續發展,學生與教師才能共同進步。
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工具,缺乏思考,不會學習,依賴于老師的答案,整個語文教學缺乏生氣與活力,如一潭死水。這絕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教師不再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而是和學生成了伙伴關系,尊重學生,肯定學生的回答,和學生共同提高。生態化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建構促進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