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第一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200)
【摘要】一個看似簡單而隨意的作文擬題,其實蘊含著很多對學生作文的要求,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如對待閱讀理解擬題那樣來高度重視作文的擬題。筆者提出了以科學擬題為載體來提高作文教學實效的觀點,具體是作文擬題應提前關注引導價值、提前關注講評價值、提前關注支點價值。
【關鍵詞】作文教學;科學擬題;價值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的作文教學,對于作文題目能否切合并促進教學,關注的明顯偏少,沒有照顧到學情,挫傷了學生的作文自信心。作文的要求往往暗含在題目的字里行間,一個看似簡單而隨意的作文擬題,其實蘊含著很多對學生作文的要求,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應如對待閱讀理解擬題那樣來高度重視作文的擬題。
一、作文擬題應提前關注引導價值
葉圣陶在《論寫作教學》中說過:“教師擬題的時候必須排除自己的成見與偏好;惟據平時對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寫什么,而就在這范圍之內擬定題目,學生遇見這題目,正觸著他們胸中所積蓄,發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對于表達的技術自當盡力……題目雖教師臨時出的,而積蓄卻是學生原來有的。”以上觀點道出了作文擬題的原則,應選取能引起學生寫作沖動的話題,充分考慮重寫后學生能否得到有效的點的提高。
有些作文題目,通過教師的充分備課,我們可以感受到,這樣的作文題學生寫出的作文,容易出現一些常見的寫作誤區,這些誤區恰恰是我們為學生講評時的著力點,通過教師的講評,學生可以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而有些作文題目,即使老師如何引領學生分析修改,依然改不出像樣的文章,這樣的作文題目是沒有作文的價值與意義的,應該堅決予以摒棄。
如清明節到來時,學生大多跟隨家人去掃墓,緬懷先祖,此時可抓住學生情感的切入點,設置如《清明雨上》《清明懷想》等標題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去感受生活,感受親情。這樣的題目對于學生寫作情感的觸發也是大有幫助的,用來指導作文教學可謂就地
取材。
再如審題訓練適合的作文題目《我終于讀懂了你》,學生比較容易出現的審題錯誤是容易將“你”寫成“你們”,同時“你”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也可以專指一種抽象的概念,這都是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讀”這個動詞在文題中其實被賦予了一定的比喻意義,這遠遠超出了“讀”的本來意義,而部分學生可能僅僅是寫出“讀”的本義。“終于”暗示從不懂到讀懂需要一個經過努力而實現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以上的問題都是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需要我們老師在學生第一次寫作之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數,以學生的這些誤區為著力點,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
二、作文擬題應提前關注講評價值
讓學生就某個題目作文之前,我們應充分考慮這個題目是否適合講評分析,有無幫助學生提高的效能。能否通過這個作文題目的作文,達到切實的訓練目的。有沒有通過教師指導,不斷地幫助學生修改,進而讓學生作文有提升的空間。
如我有次安排作文教學的目的是: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第一次指導時,我是先談益處,再講寫法,結果達標者寥寥無幾。第二次,我只要求寫記敘文,用《 ,你不該這樣》去寫,卻佳作多篇,不自覺地就運用了兩者結合的寫法,而且議論的部分靈活多樣,畫龍點睛!這樣,在講評的時候點明寫法及益處,學生就會領悟其妙。
擬題之前關注講評價值還要注意結合閱讀教學,如學完《紫藤蘿瀑布》,我就試著擬定作文題《開在我心底的花》讓學生寫作,目的就是為了借鑒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學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就擬定《往前走一走,就有路了》的作文題讓學生進行寫作,目的就是借鑒學習課文呈現出的對人生的哲學思考;學完《在山的那邊》我就讓學生寫作《我終于看見了大海》,通過借鑒課文所使用的象征手法,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們在作文擬題的備課上,應多花心思,最好做到心中有數。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具有這樣選題的敏銳性與洞察力。這樣的明銳與洞察隨著教師個人不同的寫作思想隨機展開,此處就不舉例證明。
三、作文擬題應提前關注支點價值
擬題的隨意性會使學生作文積極性受到極大挫傷,因而教師在擬題時應做到心中有數,很多老師注意到了作文教學中序列問題的重要性,但是每一個序列的分支訓練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也應該有相應的題目來作為支點幫助訓練,每次作文設置不同的目標,解決一個問題,可以通過作文題目的巧妙設置幫助我們達成并照應這一目標,做到有分有合,有序有格,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個臺階。作文教學的序列與作文題目的命制是相輔相成的,不可簡單割裂,二者相互促進。
一次作文訓練可以分解成若干小項,如記敘的順序、記敘的人稱、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等。學生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一一去嘗試,這時候就需要分工協作了。以說明的順序為例,它有時間、空間、邏輯之分,在練習時,我就以一種事物如自行車擬定三個題目:《自行車的構造》(空間)、《自行車發展小史》(時間)、《談談自行車的保養》(邏輯),讓學生分頭去寫,然后在講評或互評中比較對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題目的命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的有機結合,是我們長期應該追求的目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