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寧市松柏鎮中心小學,湖南 常寧 421513)
【摘要】在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我國素質教育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通過不斷優化的教育培養來盡可能地減少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使得當代年輕人能夠真正成為樂于助人、積極進取的人才。因此,對于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必須要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古詩詞;小學語文;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活動的優化設計與組織,不論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還是素質教育的進步深化都有著重要意義。對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并針對小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發展需求,探索出更新穎、有效的古詩詞教學策略,將其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古詩詞教學對小學素質教育的作用
(一)古詩詞中蘊含豐富的人文思想與生命情感
很多經典古詩詞都是先賢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人文思想與生命情感方面的精華所在,其不論是與社會、自然,還是創作者本身都有著緊密聯系,且蘊含著深刻的內涵。一方面,古詩詞可以將人類與自然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聯系充分體現出來,如一些描寫自然風光的詩詞。另一方面,很多作者都善于以景抒情,將自然景物、人物本身的遭遇進行有機融合,以此來寄托思想情感。這樣充分體現出了人與自然之間那種密切關系,另外,也是人類對自身意義的一種深入思考與領悟的體現。通過為學生講解這些古詩詞,能夠對學生思想情感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在小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挖掘、利用古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思想與生命情感,帶領學生進行深入體會,以此來發揮出顯著的素質教育作用。如,對于一些稱贊友誼的詩詞,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在學習探究中,真正認識到友誼的可貴;在進行自然詩詞描繪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對自然的美好,以及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深刻認識,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保護大自然的行列當中。在利用自然資源時可以真正做到節約重視,不斷提升自身環保意識,真正響應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也將其素質教育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因此,對古詩詞教育活動的優化設計與實踐,其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
古詩詞中很大一部分都具有勵志意義,對于培養、提升學生為人處世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比如:在針對《竹石》這首古詩詞來講,其中與深刻表達了那種勵志向上、永不言棄的精神,以及不畏艱難險阻的樂觀心態。通過這種古詩詞的講解,不僅可以帶領學生感受詩詞的優美,也有助于其綜合素養、為人處世能力的不斷提升。再如:通過講解一些愛國情結的詩詞,學生獲得的理解與感悟要遠遠多于流于形式的愛國教育,真正有助于其愛國之情的培養。另外,蘊含真情、親情與友情的古詩詞講解,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的同時,也能夠對其思想價值理念的形成與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其真正感受到人間情感的美好,獲得更理想的素質教育效果。
二、利用古詩詞教學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策略
一是,在古詩詞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為學生講解一些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可以從歷史層面來思考、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人文思想、生命情感,以此來對學生思想情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讓其對所學知識有更透徹的理解。
二是,對于一些較為抽象,且內容比較含蓄的詩詞講解,適當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為學生講解這類詩詞,讓學生在透徹理解的基礎上,對其含義做出更深層次的感悟。同時,這種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也能夠讓學生覺得其實古詩詞并非印象中那么抽象難懂,并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以此來促進授課質量與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時也有助于鍛煉、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是,在誦讀古詩詞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懂得體會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與生命情感,并通過合理背誦來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帶領其對高雅文化做出進一步欣賞,盡可能地讓學生可以進行古詩詞的自行欣賞,鼓勵其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將古詩詞中表達的意境,通過肢體語言等形式呈現出來,并深深地印在腦海中。另外,通過反復的欣賞朗讀與背誦,對于詩詞中呈現的韻律之美,學生也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從不同角度去欣賞理解古詩詞,從而對詩人創作時的所想、所見有更深刻的領悟,以此來促進其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獲得更理想的授課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詞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發揮的積極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為學生傳授更豐富的知識信息,也能夠運用古詩詞當中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促進其情感感悟能力的不斷增強,也進一步優化其審美品格與人格,從而獲得更理想的素質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范紅艷.淺談古詩詞在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質量管理,2016(1).
[2]宿佩.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學電子教材開發研究——以小學語文古詩詞專題網站為例[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3]姜翠珍.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J].文理導航(下旬),2014(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