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個性品質的形成既有先天的素質基礎,又有后天環境條件的影響,而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后天環境的影響。就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品質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語文老師的言行品質。語文老師的言行品質對學生心靈的影響和沖擊所形成的教育力量,是教科書、道德說教和規章制度無法取代的。
【關鍵詞】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形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語文老師要和學生站在同齡人的角度共處
如果把“為人師表”理解成說話、辦事按部就班,“三思而說”“三思而行”,一切行為力求“師范”,教學風格近乎程序化的統一,那是教育的悲哀。而課程標準提倡豐富多彩、百花齊放的教育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對學生個性呵護、補充和修正的過程。一個優秀語文老師的一言一行對自己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同理,一個不能張揚個性的老師是教不出具有靈氣的學生的。我欣賞,什么樣的老師教出什么樣的學生這句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我的班主任老師,她教我們的時候,從來都是提前2分鐘站在教室門口,暗示我們,該做上課的準備了,于是我們全班會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學習用品,雙手背到后面,迎接她的到來?!倍嗌倌赀^去了,我和我的同學但凡做了老師的,不知不覺中都繼承了她的做法,更好笑的是,班主任寫的黑板字有點微微傾斜,我的板書也不例外。當然,老師給我的遠不止這些,我的言談舉止,做人理念中都或多或少暗含著她的影子。這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啊!因此,我想,我們做語文老師的,需要在自己教育和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同齡人的角色設計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只要我們以真愛為基礎、一心為學生著想,那么,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究竟是重分數更重要還是重能力更重要?究竟是重性格更重要還是重品質更重要?這些問題在社會現實中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我們無力給出標準答案。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根據學生現有的資質水平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識,根據學生現有的性格特征讓他們最大限度的健康快樂,根據學生現有的能力去讓他們通過努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圍繞這一系列的“最大限度”,放手去嘗試各種經過深思熟慮的教育手段,即使仍有教訓和遺憾,但一定是能夠激發學生的靈氣。
二、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知曉、明理最基本的人性修養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讓孩子們逐步形成人性的基本修養責無旁貸。教書應該在育人的基礎上進行。試想,一個缺失了基本道德修養的人。學習越好,他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越大。所以,和學習文化知識一樣,個性的發展同樣需要基礎,我們就是“基礎設施”的建造者!當前各學校要求學生背三字經,定期組織“經典誦讀”比賽,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理、知禮。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知道了仁、義、禮、信、忠、孝、博愛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人性修養。我相信今天我們進行的這一系列有關品質、秉性方面的教育極有可能影響孩子們的一生。死記硬背的“經典”經過老師們具體的引導和詮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以我們班的學生為例,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我的學生們知道愛人和愛己了,每當我走進教室,就會看到講臺上被收拾得干干凈凈,就會看到,講臺下面的孩子們已經準備好了上課的用具,滿面喜悅的迎接我的到來。每當哪個同學忘帶學具時,別的同學會很樂意幫助。還有不少家長反映,他的孩子變了,回家時見到長輩會順理成章的問好。這一切說明,孩子們已經從知禮、明理到用理了。
三、語文老師要多角度創設情境,發展學生個性
語文老師更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獨特體驗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與傳統教育相比,現代教育使我們越來越深刻認識到學生資源的發現和利用是我們今天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老師必須首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特別是當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教材、與語文老師的理解有偏頗時,我們如果能用寬容的眼光去理解孩子,去保護孩子稚嫩純真的心,那我們的評價語言才會寬容、親切、真誠,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與賞識,從而增強他們繼續超越自我的信心。而我們,完全可以冷靜地攝取其觀點的精髓,堅定地保持語文課堂的語文味兒、書卷氣和墨寶香;堅定地開發學生數學的理性思維、邏輯推理及空間想象的能力;堅定地以音、美、體課堂中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去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至于個性發展,應該是仔細、優質的教育教學過程的“衍生物”,是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沒有科學的學習態度,不經歷豐富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形成具有魅力的獨特個性的。
四、尊重學生,培養個性
有些教師延續和追求以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總是提出了這樣那樣的近乎苛刻的要求。比如,坐要抬頭挺胸,雙手背后,說話要先舉手。坐得不端正,就會被視為上課不專心而招致老師的批評。發言不先舉手,就會被當作擾亂課堂秩序而招致教師的訓斥。殊不知,發展個性要以寬松民主的氛圍,融洽的教學情境,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與學生構建民主、友善的新型關系。課堂上少給學生以規矩的約束,多給他們以充分的身體自由和心理自由,為他們的個性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如果能在輕松、活潑、融洽的民主氛圍中,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便會逐漸成為具有大膽精神、個性豐富的人。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把自己視為學生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自己作為一個“命令者”“操作者”,這樣才能創設一個適合于學生個性發展的良好氛圍。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和學生對話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溝通發展師生間的美好感情。課間跟學生一塊兒活動、游戲,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重視平等對話,尊重、理解學生,始終如一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探索者,這樣的氛圍形成之后,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自覺接受教育,并使個性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得到了“用武之地”。
總之,我真心希望各位同仁,不斷美化自己的個性,寬容理解那些從基本人性修養中發展起來的各種獨特個性,從我們的學生臉上看到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