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生學以致用的過程中,閱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過程,閱讀能力還將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發展與終身學習。那么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文中主要就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閱讀能力;培養;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生理解語言、感受語言、進而使用語言的一個過程,是學生“學以致用”的必經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就結合平時的工作實踐,略談一下體會。
古人說得好“授之以魚,弗如授之以漁。”受此啟迪,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記得有一位老師在教學生預習時,方法是“一讀二劃三查四思五記”。“學而有法,但無定法。”我借鑒此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操作方法是:“讀”就是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與練習,讓學生進行課前自讀;“劃”就是讓學生劃出自讀過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詞、不理解的語句以及學生自認為比較好的詞語、語句等;“查”就是要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工具書對自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自我處理;“思”是指讓學生根據前面的自讀自查,重新思考“課后思考與練習”所列問題;“記”就是讓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及妙詞佳句。以此厚積而薄發。
精講點撥前,教師務必要落實好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診判工作。首先,對在預習中各環節處理較好的同學給予充分的表揚;其次,對一些共性的問題,通過小組討論、代表交流等集體解決;再次,對一些比較典型的問題,教師要在黑板上做出備忘,以待精講中重點解決。這樣,讓學生在“成功”中學習,在“成功”中提高,久而久之,不僅預習效果得以提高,而且良好的閱讀習慣也隨之形成。
其次,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細讀深究的習慣。
我在教學《題李凝幽居》一詩時,我用多媒體打出了這樣一個故事:“賈島是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唐朝時候一個著名的詩人。他作詩很下功夫。他的詩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是經過仔細琢磨的。有一次,賈島做了一首詩,詩里面有這么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寫好以后,他覺得第二句里面的“推”字,念起來不夠味兒,想改成“敲”字。可是,他又想了想,覺得用“推”字也還可以,不一定要改成“敲”字。這么著,他一會兒覺得用“推”字好,一會兒覺得用“敲”字好,始終決定不下來。他白天黑夜都在想著這兩句詩,甚至走路的時候,也一邊走,一邊做著推門和敲門的手勢,仔細琢磨到底用哪一個字更好些。
有一天,賈島走在大街上,正在一推一敲地比畫著,不知不覺撞著了一個迎面而來的大官。這個大官就是有名的文學家韓愈。韓愈問明了原因,想了一陣,對賈島說:“在這句詩里,用‘敲’字比用‘推’字好。”賈島得到了韓愈的指點,心里很高興,便決定把自己的那句詩改成“僧敲月下門”。
人們聽說了這件事,都稱贊賈島是個肯下苦功夫的人,并且還根據這段故事造了一個詞,叫做“推敲”,用來表示反復思考斟酌的意思。
通過這個故事,我告誡學生,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能使讀者愛不釋手、如饑似渴,與用詞的精妙是分不開的,“細讀深究”的習慣又是何等的重要。
在教學中,必須把詞語教學和閱讀教學融為一體。如果就字講字,就詞講詞,那是非常荒謬的。如:我在講《三味書屋》一課“早”字來歷的時候,書上有這么一句話“幾乎天天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當我把“幾乎”“當鋪”“藥鋪”這幾個詞向學生講明白之后有個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魯迅天天拿著東西到當鋪去當,拿著錢再去藥鋪買藥,那他什么時候上學?這個學生將“天天”這個詞理解成了“每一天”的意思。我馬上意識到這種離開上下文去理解詞的學習方法,往往會把句子中重要的東西擱在一邊。我耐心地帶領學生讀了上一句:“魯迅一面上書塾讀書,一面幫著料理家務。”下一句:“有一天早晨,魯迅上學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的對魯迅說:‘以后要早到!’”讀到這里沒等我解釋,這個學生就說:“老師,我懂了,這里的‘天天’不是‘每天’的意思,而是‘天天’早上的意思”。全班同學聽了都笑了,他們為自己學到了知識而歡喜,我也笑了,為我在整體閱讀教學方面得到了深刻的啟發而欣慰。
最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應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寬閱讀領域,注重平時的閱讀積累。
我積極倡導學生們觀看由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以及由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中國詩詞大會》等優秀節目。并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經典誦讀,開闊學生的視野。
以上是我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讓我們大家攜手,讓閱讀之花開得更艷、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