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稱“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的史鐵生,疾病將他的身體磨損地千瘡百孔,卻把他的精神磨礪地更加堅韌。苦難并沒有將他擊垮,而是給了他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思考何為命運,何為人生。而他在散文《我與地壇》中,交出了一份長久以來他對生命意義哲思的完美答卷。
【關(guān)鍵詞】史鐵生;《我與地壇》;生命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史鐵生的散文名篇《我與地壇》,寫于1989年。在他腿殘疾到寫此文的這15年漫長歲月中,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地壇中度過的。史鐵生覺得他和地壇冥冥之中有一種緣分。地壇可以使他從暗無天日的“此岸”世界,逃避到另一個美好無憂的“彼岸”世界。而在地壇耗費的這些時光中,史鐵生最終想明白了生命的真諦。從此,他的人生從黑暗的現(xiàn)實地獄走向了光明的精神天堂。
一、由園中物感悟生命的活力
21歲是我們?nèi)松蠲篮玫哪耆A,卻是史鐵生最黑暗的歲月,他的雙腿突然殘廢了。最初,在身心雙重的巨大打擊下,他甚是悲觀與絕望。在那些黑暗的日子里,他總是一個人去靜謐的地壇尋找一絲慰藉。史鐵生在地壇中安靜地看書、寫作或者思考。每天他都默默地看著別人忙忙碌碌的上下班;默默地驅(qū)趕著那些不知世事的小昆蟲;默默地感悟著園中萬物的生長和變化;默默地思考著如何熬過他苦難的人生。
地壇是荒蕪的,四百年來,它的外表繁華褪盡,少人問津,于是成了一座廢棄的古園。史鐵生因此有了一個安靜的思考之地。然而它卻并不衰敗,地壇中那些小昆蟲,雖然不知世事,卻還是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老柏樹,也沒有停止生長,反而愈見蒼幽。所以地壇又并非無聲。如果地壇是萬籟俱靜、毫無生氣的,可能史鐵生對生命意義的沉思,也會陷入悲觀與絕望。但事實上,“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所以史鐵生才能從昆蟲、柏樹及野草等園中萬物的生長變化中有所感悟,體會到生命的活力,感悟出人生的積極意義。
史鐵生在人生遇到各種困惑時,他總會不自覺的依靠地壇中的“園神”,希望“園神”能為他答疑解惑,給他慰藉。他在《想念地壇》一文中揭開了“園神”的身份:它就是那些千百年來見證世事變遷,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力,佇立在地壇中的“老柏樹”。這位“園神”用它旺盛的生命力,給了史鐵生極大的精神鼓舞,讓他也能坦然面對生命的磨難,走出想死的困境,獲得生的誘惑。
二、因園中人思考生命的真諦
關(guān)于生死的問題,史鐵生想了好多年,最后終于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對于死的問題有了認識,可是怎么活的問題,又不是一瞬間就能完全想透的。所以史鐵生還是常常去地壇靜坐、呆想,去窺看自己的心魂。而在這15年里,史鐵生無意中作了他人生命軌跡的見證者。他們都于無形之中,或以幸福感染,或以苦痛激勵,影響了史鐵生對生命的態(tài)度。
史鐵生看見一對中年情侶風雨無阻的來這園中散步,堅持了15年,中年情侶最后都變成了一對老人。他們一直相互依靠著,顯得那么幸福美滿。史鐵生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愛情的浪漫與堅貞;史鐵生看見一位靈魂歌者每天來這園子練歌,盡管他技術(shù)不精,還常有差錯,但唱一上午也不會疲累。史鐵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對夢想的努力和堅持;史鐵生看見一位頗有天賦的長跑家來這園子里練習(xí),他們還做了朋友,彼此互相鼓勵。長跑家拼命練習(xí)跑步,史鐵生拼命寫作。他們面對命運開的殘酷“玩笑”,還一起開懷痛罵,抒發(fā)心中的憤恨。史鐵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精神的頑強與堅韌。
史鐵生還看見了一個漂亮的、卻又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她受到其他小孩的欺負。看見小姑娘的不幸,引發(fā)了他關(guān)于命運最終的思考。最后,他得出了結(jié)論:差別永遠是要有的。人世間的事,哪有盡善盡美的呢?“上帝”是一個極其冷靜而又殘酷的掌控者,它不會把所有美好都集中在你一個人身上,它給了你一些,必從你身上帶走另一些,讓你的生命充滿殘缺的遺憾。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自此,史鐵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真正上升到了哲學(xué)的高度。
三、由世間萬物感恩生命的不易
腿殘疾、腎衰竭、母親早死,多病多災(zāi)的命運雖然讓史鐵生痛不欲生,卻始終沒有將他擊垮。因為他足夠幸運,擁有地壇這座精神家園。地壇有一位“園神”,指引他積極面對生活的苦難,把他從地獄拯救到天堂。不論是那些充滿活力的小昆蟲,還是那些蒼幽的老柏樹,或是那些平凡的路人,都是指引他走出苦難的“精靈”。
史鐵生在直面殘酷的命運時,雖然最開始也有過抱怨,也想過去死。但是,在地壇中,他被園中動植物的生命活力所感染,被園中遇到的那些人的堅韌精神所鼓舞。他最終選擇了活下來,而且活出了與眾不同的精彩。因為他找到了一條出路——寫作。寫作填補了他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他圓滿的人生。
“地獄和天堂都在人間,地獄和天堂是人對生命以及對他人的不同態(tài)度罷了。”其實既不是“園神”的幫助,也不是“上帝”的功勞,而是史鐵生自己改變了態(tài)度,對生命,對他人,都有一份感恩之心,熱愛之情。于是,他從黑暗的地獄走向了光明的天堂。
史鐵生在《樂觀的根據(jù)》一文中寫到,“生命分為兩種:一種叫做有限的身在,一種叫做無限的心魂。”他在《我與地壇》中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狀態(tài),已經(jīng)超越了有限的身在,達到了無限的心魂。我們從史鐵生身上看到的不是身體的殘疾,而是精神的圓滿;不是對苦難的哀慟,而是對命運的感恩;不是生命的禁錮,而是靈魂的自由!
參考文獻
[1]史鐵生.我與地壇[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2]史鐵生.在北京友誼醫(yī)院“友誼之友”座談會上的發(fā)言[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3]史鐵生.樂觀的根據(jù)[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
[4]溫江斌.從《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J].江西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社會科學(xué)),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