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遼寧省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和《遼寧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6年修訂)》等文件精神,省教育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為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標志著我省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現在關鍵在于落實推進。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準確把握、全面落實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深化我省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一、充分認識校本課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002年以來,在我省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學校積極研究和探索校本課程建設,開發與實施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凸顯區域或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彰顯了時代鮮明特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發展。我省承擔了“十五”國家教育科研重點課題——“校本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工作;2013年,省教育廳在全省開展了中小學優秀校本課程征集評選活動,有力地推動了我省校本課程建設的發展。同時,在校本課程建設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許多學校沒有全面落實課程設置方案,沒有開發校本課程;二是校本課程概念模糊,開發過程盲目隨意;三是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或匱乏,學生自主選擇機會少;四是校本課程管理與教學研究不到位,校本課程評價沒有建立起來等。這些問題必須依靠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而加以認真解決。
為此,省教育廳在印發的《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了校本課程的性質,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構成義務教育課程有機的整體,是國家三級課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說明,沒有校本課程就不是完整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就不是課程三級管理的體制。它是學校必須開設的課程,但它又有自身的特點,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二、準確把握校本課程建設的總體方向
《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校本課程的性質、功能和基本特征,明確提出了遼寧省義務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目標、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緊緊圍繞目標,加強校本課程建設
《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沒有提出校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提出的是校本課程建設的目標,這是因為校本課程的根本特征是由學校自主開發的、多樣性的課程,而培養目標是學校根據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提出的。從全省的層面上,不能規定各個學校自主開發的、多樣的校本課程培養目標。因此,全省提出的是校本課程建設目標,就是“總的要求”和“三個促進”。
“總的要求”就是:在加強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總體要求是根據新形勢、新理念、新任務、新要求提出來的,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精神的重要舉措和基本途徑。“三個促進”就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具體說,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的先進課程理念,辦出學校特色,這是我們學校發展的方向,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更是我們加強校本課程建設根本的目的所在。
(二)全面貫徹指導思想,加強校本課程建設
指導思想絕不是空話套話,它關系到校本課程建設的改革方向、方針策略、總體思路等。全面貫徹指導思想,一要把握“一條線”,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校本課程建設的總方針、總要求;二要抓住“三個關鍵詞語”,就是“為目標”“為基地”“為主體”,這是校本課程的基本特征,是校本課程建設的總思路、總方法;三要明確“兩個目的”,就是“辦學特色”“學校課程體系”。
(三)牢牢把握基本原則,加強校本課程建設
《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校本課程的性質、功能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一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因為校本課程的宗旨就是滿足學生發展需求,關注學生興趣和愛好,尊重學生的選擇,促進學生的潛能開發和特長發展。二是以教師為主。因為教師不僅僅是課程的執行者和實施者,還是校本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實施者、評價者,是校本課程建設的主體。三是發展學校特色。沒有特色課程就沒有特色學校。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是指教育資源配置要均衡,辦學標準要統一,而在辦學理念、學校文化、育人方式、校風教風學風等方面,要改變“千校一面”的同質化發展方式,辦出學校特色,實現學校特色發展,為義務教育區域均衡發展注入活力,形成動能。四是統籌整合。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是有機的整體,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延伸或補充。這一特征內在的要求,就是要加強各類課程的聯系和整合,打破三者之間的壁壘,充分發揮課程綜合育人的作用。
三、認真遵循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
(一)保證校本課程的科學性
校本課程建設是學校一項具有持續性的專業活動,是一個民主、科學決策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循環反復、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愛好、興趣和特長,提高教師課程建設能力,創建學校辦學特色的過程。因此,要認真遵循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要求,保證校本課程的科學性。一是建立機構,為校本課程建設提供組織保障;二是分析需求,發揮學校比較優勢;三是制定方案,把校本課程納入學校整體課程規劃之中;四是精選內容,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發展需要;五是編制綱要,為校本課程實施提供依據;六是多元開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協同創新,形成合力,保證校本課程建設的質量;七是上報備案,保證校本課程建設的方向;八是評價改進,不斷完善,促進校本課程建設的發展。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四種模式
總結我省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經驗,歸納開發的共同特點,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以學生需求為主導,即以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依據,優先考慮滿足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二是以辦學條件為主導,即以學校的資源條件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依據,優先考慮學校的現實可能;三是以辦學目標為主導,即以學校的辦學目標為校本課程的主要依據,優先考慮辦學思想指導下的具體辦學目標;四是以社區環境為主導,即以學校所在社區的獨有資源為依據,優先考慮地方的優勢。
(三)要正確處理“兩個關系”
在校本課程建設中,要正確處理“兩個關系”,避免走入誤區。一是要正確處理校本課程建設與編寫教材的關系。要改變“課程即教材”的錯誤認識,校本課程建設從本質上說,是學校教育共同體在學校層面上對課程的規劃、編制、實施、評價等一系列活動過程。因此,不能認為校本課程建設就是編寫教材,應結合校本課程內容的特點,以課程綱要、教師講義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二是要正確處理校本課程建設與興趣小組、課外活動等關系(如樂隊、舞蹈隊、籃球隊、攝影小組、文學小組、科技課外活動等)。目前,從我省校本課程內容上看,有些校本課程是對興趣小組、課外活動等的繼承、規范、轉化和發展,體現了校本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校本課程的表現形態;但有些活動還不具有校本課程的屬性,需要進一步改造與開發、規范與提升,將其建設為校本課程。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科研機構和學校要認真貫徹《校本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落實各自的主體責任,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作配合,形成合力,服務學校,全面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校本課程建設,把更豐富、更完善的校本課程奉獻給學生。
(作者單位:遼寧省學校課程教材發展中心,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