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打破了行業與行業間的界限,改變了我國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給每個行業帶來了機遇、希望與挑戰。“互聯網+”的出現,對于中國教育行業,又意味著什么呢?那就是中國教育正進入到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偉大變革中,小學英語學科也正置身其中。
一、“互聯網+教育”,促進教育資源均衡化
現在的基礎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家長擇校、擇師、買學區房等種種現象。國家已經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首先從教育資源上打破了這種不均衡。通過數字教學點,例如我區正在使用的“優教通”就是其中一個平臺,教師可以隨時通過這個平臺,從互聯網上找到授課的相關資源,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老師節約了大量的尋找資源的時間,省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教材,置換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備學生。全國各類活動,例如國家教育公共資源平臺上“一師一優課”等活動的開展,將全國優秀教師所授的課程放到公共平臺上,與全國師生共享。這使得全國的學生都有機會看到名師的優秀教學視頻及案例。對于“送教下鄉”這種扶持薄弱校教學的形式,教師們應該一點都不陌生,但畢竟不能月月做,天天做。通過互聯網,通過視頻的傳輸,即使邊遠的學校,仍然可以通過視頻觀看到同一位老師的授課。我區英語老師曾于2016年去新疆烏蘇市支教,到現在仍通過微信、QQ、郵箱與新疆的老師、學生及家長溝通、答疑解困,新疆的師生通過全國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也能觀看到我區教師的優秀課。當然這些僅僅是其中的一點點變化,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入開展,教育資源會越來越向均衡發展。
二、“互聯網+教育”,促進學習自主化、自助化
英語教學一向被家長所關注。現在很多教材同時配有相對應的互聯網學習系統。例如我區正在使用的五、六年級英語教材《Fun with English》就有配合教材使用的學生學習端“英語酷聽說”。學生離開學校之后,可以通過這個學習平臺,把每天學習的內容、作業都上傳到互聯網上,教師更可以針對學生的提交做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可以反復觀看當天的和以前的學習內容,可以針對詞匯、語法、語篇不同的內容,找出自己的弱點,重點突破。這種學習方式雖然不能全面普及,但的確是一種非常有效果的學習方式,而且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及學生認可。這樣的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擺脫學習中的被動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變為實際行動,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自助學習的能力。
三、“互聯網+教育”,促使課程實質發生根本變化
“互聯網+教育”,使學校課程從整體的組織結構到基本教學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因為互聯網上教育資源海量的存在,使得小學英語課程內容得到全面拓展與更新,更多的新資源、更適合小學生學習的英語內容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中,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得到緊密的結合。五六年級的教材中有相關文化知識的內容,以前都是靠圖片、錄像進行授課。現在,通過互聯網可以看到更新更全的信息。例如,圣誕節,老師通過互聯網找到一個美國孩子上傳的自己過圣誕節的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到英語不再離生活那么遙遠。當學習到中國古代文明的時候,通過互聯網了解詳細相關知識,學生連連驚呼。互聯網讓學習內容變得豐富立體,與生活聯系如此密切。各種選修課、校本課程更是在互聯網的支持下,變得異彩紛呈。
四、“互聯網+教育”,促使教學形式多樣化
通過互聯網,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等諸多全新的形式。這些大大提升了教師的核心素養,促使教師樹立了更為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良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例如,現在越來越多被采用的“翻轉課堂”“微課教學”,使傳統的教學形式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教師課前可以將傳授的某一知識點用“微課”的形式制作好,課上可以用來播放,其他老師亦可以資源共享,重復利用。這樣還可以為老師提供共同備課研討的機會,科學地利用備課時間。教師轉換“直灌式”“一言堂”的方式,以引導者、合作者的姿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激發興趣,引領思維,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與學生共同探究,共同學習。互聯網的發展使教師真正成為“授之以漁”的傳道者。
五、“互聯網+教育”,促使學習終身化
“互聯網+教育”中,學習形式多種多樣,但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現在許多老師在課前、課后會讓學生提前做準備、總結等,大多都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方法,而最方便快捷的渠道就是利用互聯網。學生自己去學習強化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通過互聯網的學習中尋找到了學習的目標與價值。“互聯網+教育”,對于教師的影響更是深遠。各種遠程培訓、電子備課、教育資源共享等等的運用完全建立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之上。當今時代日新月異,從學校畢業時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工作上的需求時,學習成了一種常態行為。互聯網不但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同樣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互聯網+教育”,使學習得以終身化,持續發展。
六、“互聯網+教育”,促使評價多元化
評價是現代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互聯網+教育”狀態下,學生可以通過教育平臺,對自身的學習知識技能進行由點到面的全方面的自我評價和相互點評;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給教師的教育教學打分;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的學習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評價。家長們早就在使用的校校通、班班通也是評價中的一種方式。教師通過各種教育平臺途徑與教育行政部門及時溝通,而行政機構也通過網絡大數據對不同的學校、教師、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身體健康、思想行為及時進行相應的監控、統計、分析、評價。也就是說,在“互聯網+教育”中,每個人即是評價的主體,也是評價的客體,評價的內容和標準也越來越多元化、科學化、規范化。
“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教與學的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線下的活動與線上的活動互為補充與拓展。小學英語教育將搭乘“互聯網+教育”之船揚帆遠航。
(作者單位:營口市站前區小學教研室,營口市站前區健康小學)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