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思想品德課堂,“滿堂現象”比比皆是。我們都知道,高超的藝術大師往往也都是留白大師,其在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如果我們留意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就會發現,一幅畫中,唯有一葉小舟和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藝術需要留白,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何嘗不需要留白?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必須留有余地,留足空間,留下空白,防“滿”于未然。諸如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教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教師滿堂播,學生滿堂看;教師滿堂考,學生滿堂練……不一而足。這些現象都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必須引起思想品德教師的足夠重視。
一、教學方法: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記
以《生活處處有合作》為例,我們想必對這樣的思想品德課堂不會陌生:一位教師告訴學生,把書上的知識點劃出來“什么是合作”“合作和分工的關系是什么”“合作的三點價值是什么”“為什么發展離不開合作”。教師一邊讓學生劃出知識要點,一邊解釋疑難的地方。隨后,教師讓學生用幾分鐘時間熟讀教材中知識要點,要求學生做到記住要點,熟記考點。為了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教師還及時進行了提問反饋。一堂課就在教師講、學生記的情況下完成。
盡管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十多年,但由于受到傳統思維和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因循守舊、固步自封,還是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講到底,以灌為主。教師壟斷和把持著講臺,拿著教案、教本或者教參,一臉嚴肅,以自我為中心。為了能提高學生的分數,教師不厭其煩,講你千遍也不厭倦,生怕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師把所有的知識慢條斯理地向學生傳授,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觀點、原理、理論不留任何死角;而臺下的學生則跟著教師的思路亦步亦趨,教師講什么,他們就聽什么、劃什么、記什么、背什么。教師是真理的化身,也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而學生則“拿來主義”,教師教的才會,教師不教的則不會,甚至題型稍微變化一下就束手無策。這樣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只會機械識記,不會靈活運用,沒有半點主見,與創新型人才格格不入,與課程改革背道而馳。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臺前走向幕后,充當合作者、助推者。教師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知識的傳授者,要從原本的演員位置變身為導演,把課堂的空間留給學生,把教學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當家做主,讓學生盡情發揮、展示才華。
二、教學形式:教師滿堂問,學生滿堂答
同樣是一堂思想品德課《生活處處有合作》,教師在導入時通過幾個問題檢查學生對前面一堂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果學生掌握得不好,教師就會大聲訓斥,直到學生都能回答出提問,才將課堂轉入新授環節。在新授課時,教師首先通過投影片打出“合作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合作和分工的關系是什么”“什么是合作”,于是,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迅速地翻閱書本,尋找答案。幾分鐘后,學生快速找到答案,讓第一個環節順利結束。教師再次通過投影片上打出“合作的價值有哪些”,一聲令下,學生開始查找答案。隨后,教師又通過投影片打出“為什么發展離不開合作”“為什么我們國家發展要加強合作”“為什么我們國家能集中力量辦大事”“為什么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國家之間為什么要加強合作”,學生根據教師的指令,通過查找書本回答教師提出的諸多問題。整堂課,都是在“教師問,學生答”的固有模式中完成教學任務。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滿堂灌”的現象已經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尤其是公開課或者賽課等活動中,教師不敢再強行進行灌輸式教學。為了體現和凸顯課程精神,教師不敢再唱獨角戲,而將學生拉到一起,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課堂學習。教師問,學生答,一問一答,對答如流。表面看,這樣的課堂熱熱鬧鬧,改變了死氣沉沉的局面——也沒有了應試和“滿堂灌”的嫌疑,效果很好。事實上,這樣的教學還是沒有擺脫教師主體地位的局面:學生成了課堂的傀儡和奴隸,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他們所有活動都是在教師的預設下進行的。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只是一種表象,掩人耳目。學生主觀能動性沒有了,問題意識被扼殺了。這樣的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是一句空話,如鏡花水月一般。
問題是課堂教學的導火線,高質量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智慧,激活學生的思維。但問題不是多多益善,問題也不是萬金油,問題更不是素質教育的標榜。課堂需要對話,課堂需要深層次的思維,課堂需要高質量問題引領和串聯,課堂更需要學生的提問,課堂需要留出余地,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提問。課堂不能被教師“滿堂問”綁架,被教師“滿堂問”牽著鼻子走。
三、教學手段:教師滿堂播,學生滿堂看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學校的教育設備設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有條件的學校甚至開啟了“未來教室”模式,讓平板電腦進入學生課堂?,F代化教學設備的充分利用和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對于激活沉悶課堂、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增大課堂教學容量、開闊學生眼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有的教師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把原本的傳統手段全部拋棄。每堂課不管是否需要,教師動輒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充當播放員,學生則坐在臺下看看屏幕,充當觀眾。之前,本人曾聽一位教師在教學《生活處處有合作》時,首先播放學生在上課和課間的合作情境,然后在屏幕上打出《生活處處有合作》的標題,引入課堂。在教授“什么是合作”的環節,教師把書上的例子通過投影片播放,然后得出結論:合作就是人們為了達到某一目標而相互配合、相互協作進行的一種活動。在感悟合作的價值環節,該教師播放了三個案例,分別是紅軍長征、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合作、江蘇贛榆合作醫療制度。在“發展離不開合作”的環節,該教師還是從書上下載三段材料:國家發展需要合作,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合作,國家之間的發展需要合作。最后,教師通過投影片打上課堂鞏固題目,讓學生當堂鞏固和操練。整整一堂課,投影片成了主打項目,一播到底。學生則眼花繚亂,特別是位置靠后的學生基本上是云里霧里。
毋庸置疑,盡管整堂課教學思路還是比較清晰,而且圖文并茂,但這樣的教學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卻是膚淺的。由于教師只是一味地播放,缺少了板書,使得教學的邏輯性不嚴密。教學內容如過眼云煙,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記憶和印象。播放過后,學生只是看到了花花綠綠的圖片、不斷變換的字體和播放方式。鈴聲響起,驀然回首,學生頭腦一片空白,幾乎被“格式化”。全電化的教學,雖然與時俱進,符合時代潮流,順應教學要求,但由于教師一直在播放投影片,使得留駐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微乎其微。不僅如此,滿堂播放的教學,好像改變了滿堂灌的局面,但事實上,只是從原來的“人灌”變成了“機灌”。以往師生之間的你言我語、亦師亦友的感情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機灌。
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不可估量的優勢,不能束之高閣,必須充分利用,否則將是浪費。但凡事要有個度,只有充分合理利用才能發揮其效用。須知,現代化教學充其量只是輔助手段,不是主打產品,所以,教師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不切實際地貪多求全。
四、教學評價:教師滿堂考,學生滿堂練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意識早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于是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學要點化,要點題目化,題目考試化,一切教學都圍繞著考試轉。不少學校不僅有正規的期中和期末考試,還有每月一次的月考;甚至有的學校還推出了周考,使學生被束縛和捆綁在考試的馬車上,在應試教學的流水線上連軸轉,日日不得休息??荚嚭途毩暢闪藢W生時代的主要任務,成了學生的家常便飯。
思想品德學科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載體,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的功能和價值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但由于思想品德學科也以幾十分不等的成績計入總分,于是,思想品德學科也就難以獨善其身。為了提高分數,讓學考出滿意的成績,一些思想品德教師不約而同地加入了應試教育的行列,沖鋒陷陣,甚至不惜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得分數的一時提高。原本出于教學改革的“導學案”也變味了,成了不折不扣的“考案”;不少學校的“導學案”異化為“練習案”,無非就是一些中考的經典例題和不斷變化著題型的練習題。一些教師深諳著“練多分”的歪理,崇尚著“練習出真知,練習長技能”,企圖通過多多益善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分數。原本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無休無止的訓練;原本講四十分鐘的內容,現在走馬觀花地劃一下,將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操練。有的思想品德教師也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兇,使得原本如切如磋的課堂討論聲沒有了,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也沒有了。學生埋頭苦練,不僅在課堂上練,課后還要練。練習和考試成了主旋律,永無止境。
“分數誠可貴,能力價更高。”考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我們可以進行必要的訓練。但思想品德學科姓“品”,其德育教育的地位和功能絕不能有任何改變。所以,思想品德學科教師需要合理定位,把著眼點放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上,讓學生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使知、情、意、行得到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楊寧)